长安街知事

其他

资兴市受灾:确认50人遇难15人失踪

据湖南“郴州发布”消息,8月19日,记者从郴州市支持资兴应对“格美”台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联合指挥部获悉,资兴市受灾区域所有行政村初步实现通路、通电、通信、通水,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抗洪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灾后重建正在全力推进中。经过近20天的多方搜救,8月2日郴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通报的30人遇难35人失踪,确认为资兴市5个乡镇26个村48个村民小组的50名群众因灾遇难、15人失踪。台风“格美”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引发了特大暴雨灾害,造成了重大损失。资兴市山体滑坡19513处,塌方45629处,149个村66793户电力中断,152个村1896个组道路中断,78个村通信中断,1714户11869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12.8万人。灾情发生后,湖南省、郴州市迅速集结各方面救援力量,全力营救被困人员,成功营救转移695人,累计紧急转移23419人。为了搜救失踪人员,救援队伍克服了建筑倒塌数量多、乡村道路狭窄、河道淤泥堆积严重、大型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和展开、失踪人员精准定位难等困难,共出动消防、武警等1168名专业搜救力量,直升机5架,搜救无人机80余架。搜救队伍通过“空地结合搜救、水陆并进排查、望闻问捞并用、废墟淤泥清理、掀盖深挖溯源”等多种方式,有效巡航路径502公里,累计搜索河流344公里、覆盖面积83.3平方公里。8月2日新闻发布的35名失踪人员中,目前共搜寻发现确认20名人员遇难,剩余15名失踪人员还在搜救中。面对地形条件差、地质灾害多、路基损毁重、作业面积小、后勤保障难等种种挑战,郴州市统筹抢险力量,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水电路信四位一体、水陆空三线突进,快速抢通损毁基础设施,8月15日,所有行政村初步实现水电路讯“四通”。为保障受灾群众生活,郴州市按照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五有”标准,采取车运、人背、空投等方式,累计向灾区群众输送各类生活物资777吨,救治群众1418人。把群众安置作为重要任务,现安置6737人,对因灾房屋倒损无家可归,或因地灾、行洪威胁且无安全住房的,已经分类别、多方式进行过渡性安置。同时,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迅速集结力量,开展对口支援。组织群众开展环境清淤、房屋清理、街道清扫、卫生防疫清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8月19日 下午 9:34
社会

张军慰问王佳佳法官家属

8月7日傍晚,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一级法官王佳佳被犯罪嫌疑人党某某行凶报复,不幸遇害。据最高法网站消息,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向依法办案惨遭杀害的王佳佳同志家属表达深切慰问,对王佳佳同志遭遇不幸表示沉痛哀悼。据漯河市郾城区公安机关侦查,8月7日18时26分,公安机关接报,某小区地下停车场负二层电梯口处有人被刺伤,公安机关立即赶赴现场,发现郾城区法院王佳佳法官颈部被刀割伤,已无生命体征。经查看相关录像,行凶者系王佳佳法官所办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原告党某某(男,50岁,漯河市郾城区居民,未婚)。8月8日3时许,公安机关在党某某家中将其抓获,被抓获时党某某已畏罪服毒,处于昏迷状态,经送医治疗已无生命危险。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最高人民法院对王佳佳法官坚持严格依法办案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歹徒残忍杀害法官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最高人民法院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严格公正依法办案,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法严惩犯罪分子,维护良好法治环境,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锻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法院铁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延伸阅读法官王佳佳遭报复杀害,嫌疑人畏罪服毒近期热门视频关注长安街知事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8月12日 下午 10:25
社会

法官王佳佳遭报复杀害,嫌疑人畏罪服毒

8月12日,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王佳佳法官依法办案惨遭杀害情况的通报》。通报称,8月7日傍晚,该院立案庭副庭长、一级法官王佳佳被犯罪嫌疑人党某某行凶报复,不幸遇害。经查看相关录像,行凶者系王佳佳法官所办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原告党某某(男,50岁,漯河市郾城区居民,未婚)。2024年8月8日3时许,公安机关在党某某家中将其抓获,被抓获时党某某已畏罪服毒,处于昏迷状态,经送医治疗已无生命危险。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表示,对王佳佳法官的不幸遇害表示沉痛哀悼和无比痛惜,对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对杀害办案法官的犯罪行为表示极大愤慨和强烈谴责。以下为通报全文——近期热门视频关注长安街知事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8月12日 下午 1:29
其他

“city 不 city”背后的真实中国

随着我国逐步扩大免签国家名单,外国游客扎堆来华,一大批海外博主的“ChinaTravel”视频也火遍全网。翻看他们镜头里的“中国故事”,有人说“中国高铁又快又稳,刚吃下外卖,嗝没打完就到站了”;有人对中国治安赞不绝口,感慨深夜逛街毫无压力,根本不怕被偷钱包手机;还有人创造出了“city不city啊”的爆红网梗,成为海外网友用以形容中国“洋气”的高频词汇……这些“ChinaTravel”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大量围观和讨论,有人在评论区直呼“被西方媒体骗了!”(一)长期以来,在英语占主导的国际传播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一直被垄断传播权的西方媒体肆意“转译”。一些被打了“思想钢印”的人,将自身标榜为现代文明范本,恶意贬损和诋毁他国,被认为“非其族类”的中国更成为主要贬斥对象。在全方位的妖魔化之下,关于中国落后、脏乱、危险甚至“基本没通电”之类荒唐论调层出不穷,也导致相当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极其离谱。就我们自己来说,这些年致力于解决“挨骂”问题,打造了不少外宣产品,但在“西强东弱”的传播大格局之下,许多中国故事并不能很好地传出去,或者即便传出去了,也会因身份问题遭到打压限流,无法获得应有的传播效果。由此观之,此番一大波普通外国游客亲自来华走一遭后,竟自发成了中国的“互联网嘴替”,无疑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对我们当下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二)其一,要有“借嘴”意识。根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在“谁来讲”的问题上,可以分为“我者”和“他者”。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相近的传播者的观点”。而经过多年实践,学界、业界也逐渐意识到“我者叙事”之外,“他者叙事”同样重要,且相较于本国讲述者,外国讲述者能够很好弥补“自塑”的局限性,实现事半功倍。成长于相同的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外国讲述者与其母国受众,几乎没有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交流起来更顺畅,也更容易说到对方关注点上。此外,由于文化和情感的熟悉,外国观众对其讲述的内容也更愿意卸下心防来听,在客观上让中国故事有了更多被“get”的可能。回溯历史,国际友人见闻一直是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途径。13世纪中叶,借着《马可波罗游记》,中国的形象开始广泛传播于欧洲地区;20世纪30年代,一部《红星照耀中国》,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生动展现于西方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伊文思、安东尼奥尼的镜头,让世界看到了这个“不太一样的”新生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专家、学者及留学生、外国导演来华进行各个层面的交流,“他者视角”让中国形象有了更加立体的呈现。如今的这波“ChinaTravel”,在道理上也是异曲同工。因为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会发现“中国根本不是传说的那样”,强烈的“反差感”,自然让很多人自发成了中国的“嘴替”。而且,这种在场式讲述的强大真实感,为镜头外的观众带来一种投入其中的冲动。比如一位西班牙博主以第一视角边逛边拍,所分享的内容点击量瞬间破千,许多网友在留言中都表达了对神秘东方大国的好奇和好感。(三)其二,坚持深度开放。眼下的这波“ChinaTravel”,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截至目前,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已扩展至54国。一般来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国际航线多,基本上成为了这些外国博主勇闯“新手村”的第一站。当然,大家的中国之旅也并非一路畅通无阻。起初,苦于各类App没有外语翻译又无法绑定银行卡,他们多有抱怨,面对高昂的国际漫游费用也面露难色。但没过多久,他们的诉求就被听到、被解决,也让他们在另一个层面体会到了“中国速度”。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5种支付服务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流程。诚意满满的“干货”,立即在外国友人的朋友圈“刷屏”。事实说明,“city不city啊”背后,是越来越便利的入境政策,是中国社会的开放姿态。吸引更多人实地探访中国,让“洋嘴替”成为魅力中国的“代言人”,最重要的是持续做好“开放文章”。从出台免签政策、优化跨境支付等实操层面,到社会氛围、思想观念的包容引导,当“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的底色,世界以更低成本了解真实的、全面的、可亲的中国,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也会越来越多。(四)其三,做好自己的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任何软实力的塑造,都离不开硬实力的打底,只有脚踏实地发展自己,才能拿出更多扎实的可观可感的具象成果。外国人来到中国,自发地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充满新奇感地讲述和赞美他们看到、感受到的中国,归根结底缘于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有学者梳理了YouTube上在华外国人开设的上百条内容发现,中西对比是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共通选择:说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可事实是,这里有“凌晨两点街边撸串”的安全感,却没有毒品横行、枪支泛滥,以及令人窒息的“零元购”。说中国街道脏乱差?可事实是,中国不管大城市还是小乡镇,街道、河道等路边景观都整洁有序,很难看到一些西方国家河流中如影随形的排泄物。说中国发展落后?事实上,中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便捷的网购系统融入生活,买东西只需“扫一扫”,甚至地铁站里有卫生间都成为一众外国人直呼“哇塞”的难以想象的事……放眼望去,丰富多彩的美食美景、既现代又传统的城市乡村景观,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图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等等,都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母题,也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这些代表美好价值的内容,都是我们一步步奋斗出来、治理出来的。当中国发展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在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还走在前头,世界看中国的眼光自然会亮起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终究会水涨船高。(五)其四,要有“无心”智慧。讲好故事,前提是研究受众。国际传播学者研究发现,移动互联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正在逐渐转向以个人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模式,传者和受者的地位愈发平等,个人情感、个人风格等鲜活度直线提升。这种新途径,也意味着传播处于一种平视的姿态,更易于让受众不设防地去评判和接受。仔细审视这些炙手可热的中国故事,许多视频没有精美的包装、炫酷的转场,有的只是简简单单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记录。而恰恰就是这些最普通最朴素的生活样貌,很“上头”很“治愈”。有人感慨,这波“ChinaTravel”火得有点突然。但事实上,这是我们长期发展和利好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更被不少人点赞为“神来之笔”。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的镜头前,往往就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效。谁都无法预料下一个火爆的中国故事是什么,但“火”本身就已注定,这背后的逻辑是所谓的“柔性传播”。这些年,从全球追踪一路“象”北,到全球圈粉的冰墩墩,这些成功的“出海”传播案例,几乎都不是刻意为之的“硬传播”,却都凭借亲切的姿态、动人的细节,让中国形象分外鲜活,让东方古国的文化魅力跨越文化差异直抵人心。文化输出也好,形象塑造也罢,“低目的性”“低按头感”往往更胜一筹,这就是讲故事的“无心论”。不要高高在上地说教、不必时刻紧绷,生活化的视角与足够的松弛,反而会让人感受到真善美,最终四两拨千斤。(六)“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有人曾揭示西方在表述东方上的文化霸权。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负面看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中国形象“自塑”与“他塑”的二元对立也不是一两天能打破的。厚积才能薄发,久久方可为功。秉持开放和淡定,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欢迎更多人“走进来”一睹真实中国,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终会走进全世界更多人心中。图源:网络撰文:范荣
7月3日 上午 7:04
其他

为啥没被邀请,心里没点数?

(一)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言人费斯·马可称,中国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和欧洲航天局合作开展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的任务,但并未寻求NASA的参与。虽然中国欢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参与研究月壤,但中国没有直接邀请NASA。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整体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此番“嫦娥六号”顺利带回世界首份月背“土特产”,令世界各国科学家欣喜不已——英国莱斯特大学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科学教授马丁·巴斯托表示,“这是一项真正的技术壮举”;美国布朗大学行星地球科学教授詹姆斯·黑德说,“这是一座金矿……一个宝箱”……而对于月背土壤研究,中国保持着开放态度,“月球科研样品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一位欧洲航天局技术官员也表示,欧洲航天机构和科学家将与中国同行密切合作,研究中国月球任务收集的数据和样本。相比来说,NASA的言语之中则更多是委屈、抱怨、指责,可谓“酸味十足”。从去年底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抱怨“中国没打算在探月方面与美国展开合作”,到如今怨气满满称所谓“没有直接邀请”,这里头的缘由,难道美国人自己心里没点数吗?(二)早在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法案”,以“反间谍”名义禁止NASA以及与之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同中国航天机构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除非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会的批准。自此,这一条款便成为中美航天合作的绊脚石——2011年,嫦娥二号完成绕月探测后,要对拉格朗日L2点进行探测,并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飞跃探测。世界上很多小天体的轨道只有美国有,并且是向全球公开的。可当中国宣布要探测图塔蒂斯后,美国马上把相关的轨道数据全部关闭;2013年,NASA拒绝了6名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一个天文学术会议,NASA此举遭到了美英科研人员的强烈抵制。加州伯克利大学天文学家马尔西直言:“出于我的良知,我不能参加这种歧视性会议,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位于数万亿英里外的行星,毫不涉及政治及所谓的国家安全”;2017年,美国驻华大使馆拒绝向负责中国月球和火星开发计划的一名专家发放签证;2019年10月,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在美开幕,“中国(航天局)去哪儿了”的提问被现场听众投票置顶……种种操作,让一些NASA官员都不禁抱怨,“连请中国同行喝杯咖啡都担心被控违规”。NASA元老级人物、“登月第二人”奥尔德林,近些年也曾多次向美国白宫及NASA喊话,敦促美国与中国加强航天合作。只不过,清醒的声音和有力的行动太少了。美国航天局局长纳尔逊此前甚至还叫嚣,美国在太空强国方面本来就应该是第一,他完全支持“沃尔夫条款”永久化。可笑的是,美国一边为中美航天合作设置障碍,一边却又要求中国“无私分享”。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到天问一号等,NASA数次要求中国提供数据以供分享。这个时候,美国人怎么就忘了“沃尔夫条款”的存在了?在2022年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NASA局长纳尔逊还倒打一耙,称美国与中国的航天合作“取决于中国”,中国“必须表现出一种开放态度”,“中国太空计划透明度不高”。此言一出,顿时招致各国网友群嘲。有网友评论:取决于中国?请问中国可以删除“沃尔夫条款”吗?(三)“做火箭、做卫星、做‘嫦娥’,别人一个元器件都不卖给你,就是要封锁你,或者说就是要扼杀你。我们只有一条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中国人只有直起腰杆、挺起胸膛,自己去克服这些难处”……谈起种种打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感慨万千。而恰是经历过一次次被拒之门外的痛苦,我们选择“敞开大门”。以这次“嫦娥六号”为例,其就搭载了法国氡气探测仪、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巴基斯坦立方星、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等4台国际合作载荷。再向前梳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中国与欧空局以及奥地利、法国等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测控支持、载荷研制、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空间站面向联合国会员国发布合作机会,多个国际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一些外国航天员已学习了多年中文,“就是期望有一天可以登上中国的空间站”……从探月到探火再到空间站建设,开放合作的成果处处可见。(四)事实证明,“沃尔夫条款”拦不住中国航天前进的脚步,只会阻碍美国自身的发展。美国一向视太空为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要在此疆域保持绝对领先地位,不容旁人挑战。为此,可以不惜玩弄政治手段,大搞科技霸凌。但问题在于,搞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下三滥手段,能保住自己的先发优势吗?“偷窃美国技术”“残骸失控”……这些年,中国人在忙着造飞船的时候,美国人则在挖空心思造词,甚至还企图把这一套带到天上去,拉盟友搞什么“太空版小北约”。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仅仅迈出一小步,美国人就琢磨着打“星球大战”了,这是魔怔到了何种程度?再看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在实施开始之后屡屡出现问题。对于美国人能否“2025重返月球”,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不太乐观。阻碍科技交流、以政治操控科学之危害,可见一斑。说到底,中美作为两个航天大国,理应携起手来共同为人类的未来协力探索。惟有摈弃零和博弈思维、科技霸凌主义,放弃双重标准和“甩锅”“泼脏水”的威胁施压,才能将航天合作深入推进下去。否则,下不了这样的决心,“酸溜溜”的状态只怕还会长久延续下去。撰文:何若
7月2日 上午 7:06
其他

人工智能专业遍地开花,恐怕相当“不智”

高考志愿填报正在进行,人工智能专业热度飙升。据报道,眼下全国有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新风口出现,往往直接影响高校招生的“行情”。这些年,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愈发广泛,不仅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赛道涌现,相关技术也在为医学、电气、能源等传统专业赋能。在此大背景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各高校也全力朝这个方向“优化”,更有不少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必修课程。人工智能专业确实有需求、有前景,但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却未见得是好事。首先,人工智能是个复杂的交叉学科,办学并非易事。但从现实来看,在增设相关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既有综合性院校,也有偏重师范、文科类的,其师资力量多由相近专业组合拼凑而来。匆忙上阵,能否真正培养出对口人才恐怕得打个问号。另一方面,一窝蜂抢开热门专业的现象长期存在,结果普遍不如人意。互联网热了,“遍地”计算机学院;基建项目多了,土木工程爆火;经济方面就业广泛,金融专业又成了“香饽饽”……甫一开始可能还是“分高者进”,可几年后除了那些积淀深厚、办出特色的,不少都成了“调剂大户”。更有一些专业因一时过热,最后出现人才饱和、供大于求的情况。比如,很多高校曾争相开设公管类专业,但后续课程泛而不精逐渐没落;再如,前两年电竞专业伴随赛事、直播等行业异军突起,如今也有了明显“熄火”趋势。“学还没上完,专业就停招了。”有人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撤销最多的专业,大多正是10多年前新增最多的专业。开设专业当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但切莫一味跟风、贪大求全。必须看到,一个专业从概念到落地,广纳生源其实是最后一步,在此之前需要课程、硬件、产业等完整的配套支持,方方面面的投入相当巨大。正如考生选择专业一样,高校也得结合自身优势、特色进行审慎考察,充分评估开设新专业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再往远看,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仍在加速,新热点、新风口“一天一个样”,但人才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潜下心来,因地制宜,方能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互相匹配促进。去年,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进行改革,明确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20%的专业,新设一批、淘汰一批。为求新还是为追热?要打牢根基还是要一时噱头?这是很多高校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课题。图源:视觉中国撰文:关末
7月2日 上午 7:06
其他

它是新中国为世界提供的第一份重磅公共产品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入人心。6月28日,中方将举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世界多国前政要、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媒体和工商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同纪念这一国际外交史中的重要事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渴望摆脱数百年来世界殖民体系的束缚,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然而,冷战阴霾弥漫,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造成了诸多消极后果,新中国亦饱受资本主义阵营的污名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经发表,这一倡议便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成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并被纳入到一系列双多边文件当中。1954年6月,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扩展到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国家。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国家。上世纪70年代,加拿大、意大利、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先后同中国建交。看似简短的理念准则,在当时冲破了西方的孤立和遏制,更打破了两个阵营的界限、意识形态的束缚。可以说,这是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第一份意义非凡的公共产品,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安宁稳定作用重大。(二)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放眼世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横行,地区和局部战火此起彼伏,某些大国四处拉帮结伙、拱火浇油。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恰逢阵痛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激烈竞争,脱钩断链之说甚嚣尘上,科技保护主义频频抬头……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全球每年出台的新贸易壁垒政策几乎都增加了两倍,其中许多是出于地缘竞争的考虑。“国际秩序还会好吗?”观察家们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如何构建一个新型国际关系?怎样保持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站在人类前行又一个关键路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次展现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三)尊重主权是平等对话的基础。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也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国际法得以产生、存在的根基所在。以当前巴以冲突为例,其症结就在于,国际公认的“两国方案”没有得到落实,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美国出于国内政治与全球战略考虑拉偏架,甚至助纣为虐、挑事促战,导致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偏离正轨,也造成了惨烈的人伦悲剧。长期以来,不少西方发达国家自视甚高,将国与国的关系简化为“文明与落后”的对立,为了一己私利,忽视别人的声音、无视别人的诉求,视他国主权与人民安全于无物,俨然成为全球动荡的最大祸首。(四)互不干涉侵犯是国家交往的条件。在联合国框架之外,离开了集体安全机制,不管以什么名义,对他国使用武力或威胁,都与国际法相悖。从历史来看,一些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持续扩张,保持自身强大的先发优势。肆意挑起“代理人战争”,炮制“新冷战”氛围,所谓的“人类终极”社会制度、“普世价值观”体系,也成了抹黑和敲打他国的大棒。长期以来,这些所谓的“人权教师爷”,以“有色眼镜”“阴间滤镜”观察审视别国,对他国内政指指点点,左一个报告右一项法案大搞长臂管辖,更抓住一切机会煽动“颜色革命”,试图扰乱他国局势,阻遏他国发展,确保自己在资源掠夺、政治干涉、文化操控方面畅通无阻。几十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其实都深受强权干涉之害。(五)守护和平是稳定发展的前提。“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石碑铭文上如是写道。和平与发展相伴而行,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离不开发展的支撑。当前世界战略格局、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已全然改变,但霸权争夺、零和博弈等旧观念仍未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还是新一轮巴以冲突,每一场混战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伴随严重的外溢效应,最终成为世界不可承受之重。事实最能教育人,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拿别人当耗材,注定将自己拖入无尽深渊。(六)合作共赢是国际治理的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赖特在《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写道,“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在跟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参与非零和博弈,相互依赖的范围随之扩大,社会复杂性的深度与广度随之增加。”今时今日,无论近邻还是远邦,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自古奉行“礼之用,和为贵”,如今更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与中国相关联的经济体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没有谁天生要坐在“餐桌”上,更没有谁就该出现在“菜单”里,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造福全人类的必由之路。(七)世界越是动荡,越需要稳定人心的力量,也恰需要回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最基本的路径上来。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对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坚持主权平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对话提升互信,通过合作共建和平,方能形成美美与共的全球发展格局,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迈进。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期待“天下大同”,但环顾四海,“丛林法则”依旧,“小院高墙”四起,特别是当中国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就越处于国际矛盾的风口浪尖,越会遭遇形形色色的封锁、遏制和打压。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继续做好自己的事,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充分释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潜力和能量,才能为世界提供更多新机遇。(八)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个别国家代表的不友好甚至反华言论,周恩来总理并未同其计较,而是巧妙化解,“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他指出,“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断书写新的历史。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坚持同各国一道,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条国与国交往新路上阔步前行。我们相信,各国坚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本支撑。图源:视觉中国撰文:郑宇飞
6月28日 上午 8:11
其他

排队购票中,入场还是梦!

乌克兰加入欧盟谈判日前正式启动。乌克兰媒体和欧洲媒体将启动入盟谈判视为对双方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乌克兰入盟真的会一路绿灯吗?回头来看,关于乌克兰能否获得“欧盟成员俱乐部入场券”的问题由来已久。欧盟一直依据腐败、法治、人权、市场经济等领域的标准和规范,限制和拖延乌克兰向欧盟成员身份靠拢。同时将缓解该问题的着力点,放在了依靠拓展《欧盟-乌克兰联系国协定》给予乌克兰在欧盟的一系列“非正式成员”优惠,以营造乌克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对欧“融入”镜像。可以说,在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前,欧盟尚维持与俄罗斯间对话与接触政策的背景下,乌克兰的入欧愿景一直渺茫,直至冲突爆发促使欧盟全面调整其安全战略方针、重心和目标后,才真正放宽并加快了乌克兰的入欧议程。随着乌克兰危机愈加呈现持久化和长期化趋势,欧盟一方面不断重申其对乌克兰的单方面支持立场,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应对今年美国总统大选所带来的安全变数,以及欧洲政治光谱主色调的保守主义倾向问题。这两方面结构性矛盾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可能会动摇欧盟与乌克兰在诸多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基础,甚至影响近两年来欧盟与乌克兰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的一致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需要一套新的框架和议程来框定和激励其成员国与乌克兰继续保持共同的外交向心力和安全协作,正式启动乌克兰的入欧谈判议程,目的无疑在此。现如今,乌克兰虽然如愿进入了“欧盟成员俱乐部入场券”的购票程序,但绝不意味着迈入了成为欧盟成员的快捷通道。乌克兰不仅在医疗、教育、廉政、法制、社会多元化、市场经济水平等方面距离欧盟规范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妥善解决其产能庞大而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对中东欧国家农业和加工食品行业带来的冲击影响。即使乌克兰能够满足欧盟的入盟硬条件——实现领土和平并脱离战争(或冲突)状态,拥有4000万人口且百废待兴的战后乌克兰,仍然是诸多欧盟成员国选民眼中的财政补贴“无底洞”和长期救济对象。这样的情况下,一大批当前在欧盟东部与南部的受补贴国家就可能会直接转变为净补贴国家,其国内的社会福祉、税基和政府财政收支水平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无疑都会为乌克兰的入欧谈判进程增添变数。乌克兰的入欧谈判启动,更多意味着欧盟对乌克兰的欧洲政治身份和“北大西洋安全社区”伙伴角色的一种立场肯定和法理保证,其更多可以被视为一种欧盟应对美国总统大选和欧洲政坛晴雨表摇摆的风险消解手段与工具。而对于目前尚无法看到和平曙光的战时乌克兰,其距离加入欧盟并成为其正式成员的目标,还有太长的路要走。撰文:王思羽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6月28日 上午 8:11
其他

学文学理,还要你拍板?

“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学生来美国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而不是粒子物理学。”近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在一场智库活动上,对中国留学生赴美专业选择指手画脚,并称出于安全考虑,美国大学正在限制中国留学生接触敏感技术,至于理工科学生缺口可以招印度学生弥补。不让中国留学生学习理工科,这种声音在美国政坛很有市场。此前就有反华议员声称“中国学生可不能来美国学习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专业,莎士比亚文学才是他们求学的最佳选择”。而这种喊话,也早已是实打实的操作。这些年,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百般阻挠,尤其对理工科学生极尽滋扰之能事。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一度出台臭名昭著的“10043”行政令,规定签证官可以以学生(学者)就读专业及研究方向、毕业于特定高校或接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等为由,拒发学生或访问学者类相关签证。此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要留学生曾经的学习背景有一丝理工科影子,几乎都会被卡乃至“一刀切”拒签。随后的
6月27日 下午 9:35
其他

“借”而不“调”,一“借”不还?

一段时间以来,借调成为基层单位的现实痛点之一。被借调的干部也吐槽不少,比如自己苦活累活没少干,到头来却两头不靠。作为一种基层干部的非常规流动方式,借调本身有其合理之处。上级机关借助下级单位的精兵强将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借调过程也有利于“潜力股”脱颖而出。同时,下级单位借人出去,对推动上下级业务沟通、拓展借调干部的视野能力也有帮助。无疑,借调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多赢,而之所以频遭诟病,主要源自操作跑偏变形。比如,上级单位借调随意化,不分轻重缓急将人员借调过来,一旦人员就位,就把大事小情一股脑儿往其身上推,甚至对一些得力干将不舍得放手,一借就是好几年。比如,借调人员获得感不强,每天忙得团团转不说,囿于编制问题也没办法完全调入新单位,与原单位的长期疏离又导致错过了职级晋升等机会。再如,基层单位本就事多人少,将骨干借出去后,开展自身工作时愈发捉襟见肘。长此以往,不少基层单位和干部一听到借调就犯愁。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章立制、严肃执行。加强对借用单位、派出单位及借调干部的统筹管理,严格确立非必要不借、借了要用好、到期即返岗的导向。当前,借调情况之所以如此普遍,深层原因是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导致工作和人员不匹配。这就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人岗相适。在借调之前,先挖掘本单位干部潜力,下大力气铲除在编干部“慵懒病灶”。同时,如果确需借调,也要加强对借调人员的关心关爱,特别是不能打着“锻炼”名义交办过量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也提出“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县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可见,中央的态度是很鲜明的,在治理资源下沉的今天,上级机关应当克制过度借调的冲动。而一旦借调了人员,就应当按规办事、给予关怀。让借调机制回归本意,才能更好成为业务交流的快车道、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撰文:夏天
6月27日 上午 7:05
其他

哪门子兄弟

“我把他们当兄弟,他们把我当‘猎物’。”面对镜头,某位曾先后担任一县交通局、财政局、审计局“一把手”,最后因贪落马的官员神色黯然。翻开其忏悔录,控诉与懊恼的关键词恰是“好兄弟”。从小事“破防”到大事“违规”,从聊聊天吃吃饭到送送礼办办事,最终一步步坠入深渊。所谓“围猎”,指的是某些利益集团和投机者,对权力掌控者、资源分配者展开攻势,令其违纪违规为己所用。在这场利益算计中,官员如同猎物,稍不小心就会被“网”住。以往大大小小的腐败案件中,类似动因颇为典型,也常被作为警示教材。这些年,“围猎”攻略不断升级,更高明也更隐蔽。比如有的官员,一开始最反感“唯利是图”的人,谁要直接送钱请托办事,绝对行不通。围猎者们便拿出十足耐心,在长达几年甚至十年的时间里“只交朋友”,“称兄道弟”久了,令其放松警惕,进而逐步攻破。总结起来,“温水煮青蛙”式围猎大概分几步:第一阶段,不谈钱不谈项目,只谈兴趣交个朋友,投其所好交流频繁;第二阶段,各自谈工作谈苦恼,但不求助不请托,保持正常人情往来;第三阶段,逐渐开始从帮小忙到解难处,从不违规到踩踏红线,朋友之交彻底沦为权钱交易。种种行为,隐藏在日常生活、友情或亲情等外衣之下,赋予了围猎行为以“伪正当性”,很具麻痹性和隐蔽性,一些违法违规之举不知不觉间被包装成帮朋友个忙。但是,不管什么名目如何包装,违纪违法就是违纪违法。这些“兄弟”,瞄准的始终是“猎物”手中的权力。人情只是伪饰,来往间交换的情绪价值也好,物质利益也罢,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事业、家庭,都可能在这一声声“兄弟”中葬送。而一旦身陷囹圄,当年在位时“赶都赶不走”的朋友、“慷慨解囊随叫随到”的朋友,即便没有“墙倒众人推”,也早已溜之大吉、不见踪影。官员干部能不能交朋友?当然是可以的。但身在关键岗位、掌握重要资源时,要多一分清醒。那些投来的橄榄枝,是真的为自身人格魅力所吸引,还是臣服于手中的权力?那些脾性契合的“兄弟”,是纯粹的兴趣相投,还是被“精准定制”了?面对愈发复杂的外部环境,为官者须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必须指出的是,那些悔不当初的“围猎”案,有多少是源于“太傻太天真”,稀里糊涂被蒙蔽了,又有多少是半推半就“存侥幸”,以为“你知我知天不知”呢?归根到底,只有从自身出发,筑牢思想防线,守住行为底线,才能让投机者无缝可钻。谨慎独处、审慎用权,不拿原则做交易,不让权力为利谋,才能护自身无虞。结一个好友,就如入芝兰之室;交一个坏友,则如入鲍鱼之肆。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自觉净化朋友圈,纵然一轮又一轮“围猎”来袭,自当岿然不动。腾出时间、腾出心力,追求“友直、友谅、友多闻”,岂非更安心放心?撰文:田闻之
6月27日 上午 7:05
其他

请不起“张雪峰”,怎么办

高考放榜后,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家长的大事。以张雪峰为代表的各方“指路大神”纷纷登场,上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遭到疯抢。舆论吵吵嚷嚷,有人说这是“智商税”“割韭菜”“贩卖焦虑”,也有家长为自己没有抢到而捶胸顿足。争议背后,是炙手可热、“钱”景广阔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不同于传统的文理分科,目前全国共有29个省份实施“新高考”改革,考生可以填报的志愿多达数十个、上百个。高校专业录取信息和规则繁杂,未来就业形势又复杂难测,填报一张志愿表,堪称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大工程,对普通考生和家长来说确实不容易。家长生怕选错专业,浪费分数,大部分学生则对以后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心里没谱。加之高考向来有“七分考,三分报”之说,社会焦虑客观存在,自然有人到咨询机构买个“心安”。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名称和经营范围中含“志愿填报”的相关企业已超2000家。“帮人选择人生路”,俨然成了热门生意。但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咬咬牙花大几千乃至上万元购买咨询服务,怕也不能万事大吉。要知道,人社部门并没有制定“高报师”职业标准,在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高报师”“高考志愿规划师”不在其中。所谓的高报师证书,不过是教培机构自行组织发放的,很容易掺水。据报道,行业的火热,让“高报师”供不应求,从业者鱼龙混杂。多家相关机构的“高报师”招聘广告显示,没有专业要求,从30岁到60岁,只要交几千元钱,突击培训一个月,就能持证上岗,兼职、全职均可。除此之外,更有机构包装打造“专家”“名师”,虚假编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这样的机构以及“高报师”,真能规划好考生的未来?退一步讲,即便一些机构和“高报师”经验丰富、专业性强,能给出相对靠谱的建议。可行业乱象频仍,那些信不过、不想请,或者请不起“高报师”的考生又该怎么办?其实,仔细梳理不难发现,高考志愿填报难的根源是信息差。造成这种信息差的原因,不是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是庞大的信息碎片化分布,导致获取信息成本太高。于考生和家长而言,获取信息的时间又十分有限。网络资讯虽然发达,但也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查来查去往往是一脑门浆糊。我们常说,无论学什么、做什么,热爱才是学有所专、干有所成的秘诀。但“选我所爱”的前提是掌握足够的信息,对各种专业有相对清晰的认知与了解,以找寻自身感兴趣或擅长的专业方向。更有专家指出,大多考生其实并不了解自身兴趣所在与能力所长,期待他们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找到自身热爱,难度不小。这种立足长远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可见,破解高考志愿填报痛点,遏制志愿填报服务乱象的关键,在于拉平信息差。对此,相关部门要立足当下、升级服务。比如,日前,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为考生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可谓“及时雨”。另一方面,功夫也要下在平时。在初高中阶段就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培养所爱所长。以新加坡为例,中学里就专门配置升学指导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咨询本校的辅导老师是学生着手申请大学的最好方式。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需要提醒的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谁都难以给出稳赢的建议。信息纷杂,犹豫不决时,广大考生不妨淡化外界的声音,听听内心的召唤,也对得起充满青春热血和理想主义的美好年纪。撰文:晁星
6月26日 下午 10:03
其他

438分,怎么就不值得被看见

“这是她从来没考过的分数,之前模考基本在380-400分之间。”近日,一位山西妈妈晒出了女儿的高考成绩——文科438分,她说女儿把最好的一次成绩给了高考。评论区里不乏有人对分数长吁短叹,但更多网友都对女孩送上了祝福,并为妈妈的好心态点赞。各地高考陆续放榜,各种“查分名场面”也如约上演。在一众高分话题中,438这个分数似乎显得有些特别。而其之所以引发热议,一方面,在于温暖又健康的教育理念。无需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只要努力突破自我、不留遗憾,同样是家人的骄傲。另一方面,也正如有人说,在438分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高考叙事不是只有一种脚本,无论满屏喜报多么热闹,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那个“普通小孩”。在某一个夏日里,紧张地查分,平静地接受,随即又投入报考事宜,根本没什么沸腾欢呼的“高燃瞬间”。学霸的精彩故事固然令人兴奋,可无数这样平凡的场景,才构成了我们关于高考最真实的记忆。“第一个满分出现了”“分数高到被屏蔽”“淡定表示想去清北”……类似话题几乎年年在此刻刷屏。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高考又是全民参与的话题,高分学子确实天然带有关注度。但不可否认,正是媒体的聚焦、平台的热炒,“遍地学霸”才愈发成为某种流量密码。“不考700分都不好意思晒成绩”,这不仅让一些学生和家长背负了沉重心理负担,更极大增加了“一考定终生”的焦虑。高考分数是衡量学习成果的直接指标,却绝不是判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漫长的求学过程中,那些朗诵的清晨、挑灯的夜晚,不仅是为了卷面上那几道题,更磨砺着面对挫折的心性、解决问题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哪怕今天分数“平平无奇”,未来的原野上还有无限机遇与可能。以更大视野看,更多“438分”的故事应当被看见,也值得被看见。因为平凡的大多数人,才是整个社会最大的“基本盘”。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破除“唯分数论”,鼓励多元发展。不妨就从以平常心看待高考分数开始,多关注普通人背后的努力,想方设法提供后续成长成才的空间。某种程度上,作为一次文化事件,高考反映社会价值观,更影响社会价值观。不过分神化高分,为所有拼搏喝彩,这才是教育的初衷。撰文:关末
6月26日 上午 7:03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何罪之有?

据法新社报道,“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已同意在美国法庭认罪,承认泄露军事机密,以换取自由。这或许意味着,阿桑奇将结束在英国的监禁,返回澳大利亚,结束漫长的法律旅程。2010年,“维基揭秘”公开了有关美军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杀害平民等战争罪行的大量机密文件。比如,一段视频显示,美军飞行员发现地面有一群伊拉克人,他通过无线电联系地面基地,请求开火许可。几分钟后,一辆黑色面包车驶近,试图救助受伤者。车里没有武装人员,只有两名男子带着两个孩子。但美军飞行员报告称,面临正面威胁,请求允许再次开火。顷刻间,血流成河。这些影像资料揭开了赤裸裸的真相,将美国的残忍公之于众。解决不了问题,就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阿桑奇由此成了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2010年11月,瑞典检方指控阿桑奇当年8月在瑞典逗留期间涉嫌强奸。身在英国的阿桑奇被英国警方逮捕后否认所有指控。2012年6月,阿桑奇保释期间进入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寻求庇护,并在那度过了7年。2019年,阿桑奇被赶出了大使馆,随后被关进伦敦监狱。美国司法部随即提出引渡要求,指控阿桑奇犯下包括间谍罪在内的18项罪名。根据最新情况,他将在美国法庭认罪,并被判处62个月的刑期,但预计阿桑奇将获得“已服刑5年”的认证。听证会结束后,他将返回原籍澳大利亚。一段风波似乎就此告一段落,但透过这件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累累罪行,更有美国挂在嘴边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是何等的虚伪——新闻不自由。美国历来标榜自己保护新闻自由,常年抨击他国打压新闻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更是明确禁止美国国会制订任何法律以侵犯新闻自由。然而,从直言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失败而遭遇解雇的记者彼得·阿内特,到因曝光“棱镜”计划而被长期追捕的斯诺登,再到阿桑奇,这些案例清楚地告诉世人什么是“美式新闻自由”。有揭露别国的充分自由,揭露本国和盟友就要严惩不贷;曝光别国是英雄,曝光自己和伙伴就是罪犯;别国对媒体进行必要管理是“政治迫害”,自己对记者进行无端打压就是“依法行事”。美国这种“双标”操作,让“新闻自由”的谎言再难编下去。司法不独立。美国自诩拥有一套公正、独立的司法体系。但美国要求引渡阿桑奇的真正动机,就是借司法程序实施报复,这显然是滥用司法的又一明证。这个过程中,华盛顿方面向其他国家持续施压,要求其滥用司法制度。阿桑奇在伦敦被捕后,就有英国专家悲叹,“英国的法律体系只是美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玩物。”如果再将视野扩大可以发现,美国司法与政治早已深度捆绑。就拿眼下的美国大选来说,前总统被定罪,现任总统的儿子也被定罪,司法已有明显的党争工具化倾向。同时,美国政治辩论和社会争议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法律和司法领域,而不是在立法机构和公共场合进行。诚如专家所言,这和近年美国国会、政府越来越频发的功能性失调相互作用,正冲击美国一直标榜的“三权分立、民主运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于美国真实面目,世界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虽然美国的舆论战、认知战打得依旧火热,但不管如何声嘶力竭,都挽救不了其国际声誉继续跌落、国家形象继续坍塌。撰文:夏天
6月26日 上午 7:03
其他

周一三五中国崩溃,周二四六中国威胁

近期,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一种论调开始在西方舆论场上蔓延,其大意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仅为美国的59%,距离2021年末77%的高点巨幅下降,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体量上的差距愈发遥远”。然而,将事实转化为叙事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叙事者的倾向、态度与目的。不妨将上述论调还原为更完整准确的表述:如果将中国在2024年第一季度以生产法计算出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当前汇率转换为美元数字,那么这一数字与同期美国以支出法计算出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数字相比,比例为59:100。(一)对比两种表述的差异不难发现,“中美GDP差距扩大”之说隐去了两个前提。第一,GDP作为国内生产总值,天然以本币为计量单位,进行跨国比较要经过一次汇率换算;第二,GDP有不同的核算方式,不同核算方式下得出的数据,本不具有太强可比性。首先是汇率问题。众所周知,2022年起,为应对飙升至四十年来最高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平抑通货膨胀,美联储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中11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推高到了5.25%至5.5%之间。对于国际金融市场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拥有接近世界货币地位的美元会大幅回流美国,对各国汇率造成直接冲击。以受影响最为明显的日本为例,在过去两年中,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15飙升至现在的接近160,升值幅度高达40%,日元的巨幅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日本GDP在2023年被德国反超。同样道理,在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美元计价时,也会因为汇率的波动导致数字上的变化:从2022年至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6.3升至接近7.3,在这种情况下,单是汇率原因就能将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中国拔高近16%。如果不考虑汇率因素,仅从纵向角度从以本币计价的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看,两国的增长曲线还是相当清晰的——2022和2023年两年,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1.9%和2.5%;而中国在同期的增长率则分别达到了3%和5.2%。可见,即便处于经济换挡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依然相当稳健。(二)其次是GDP的核算问题。中美两国并非采取相同方式对GDP进行核算,中国采取的是生产法,而美国主要采取支出法,辅以收入法进行校正。理论上,在同一次经济活动中,使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不过,一旦进入旨在将一国国内纷繁复杂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囊括其中的GDP核算领域,两种方法得出的总量就可能明显偏差,各个方法下的指标也无法直接拿来比较。在美国的支出法核算方式下,其国内生产总值为个人消费支出、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的加总。很明显,这种方式侧重于计算花了多少钱,消费和投资的流向如何;换言之,只要印出的美元花出去了,就会被计入GDP。相较之下,生产法计量的是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增加值,因而中国的GDP核算更关注生产了多少。此外,一些其他项目核算方式的差别也会形成最终数据的差异。例如各国统计GDP时,大多会将自有房屋人员的自住行为也虚拟出一个租金计入GDP之中,但由于中国采取成本折旧法,美国采取市场租金法,这导致了这一项目在两国GDP占比中的巨大差异。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的虚拟房租约占当年美国GDP的6.7%,而中国仅有不到2%,仅这一项统计上的差异,就能使美国GDP多出近1.4万亿美元。经过这样的拆解,不难发现“中美GDP差距扩大”论调本身就是伪命题。这无非是“周一周三周五中国崩溃,周二周四周六中国威胁”这种涉华舆论怪象的又一次典型呈现,其用意十分明显,即配合政治需要唱衰中国发展前景、打击市场信心,试图引导世界形成对于中国的悲观预期。因而,上文的分析并非将自身置于一种相对主义的境地而认为中美经济无法作比,而是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破除舆论场上的谬论,真正看清我们的优势和不足,满怀信心而又脚踏实地地走好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三)英国经济学家休·佩曼曾撰文指出,观察中国经济时应持有一种长期视角。这实际上暗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即充分考虑到短期政策可能带来的不均衡与不确定性,运用中长期规划实现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的经济规模巨大,变革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渐进特征,短期的评估并不能全面反映和衡量中国经济的真实变化,但一旦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段为周期回顾,就会讶异于中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韧性和耐力。2005年,一位论坛名为“雪亮军刀”的天涯网友发帖反驳一篇题为“中国和日本的真实差距”的文章,预计中国的GDP可以在2030年之前超越日本,当时网友大多表示难以置信;但现实发展远超大多数人的预期,五年之后的2010年中国的GDP就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到了“十二五”规划收官的2015年,中国的GDP已近日本三倍。类似地,十年前,国内还在慨叹中国汽车行业何时崛起,到了2023年,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出口世界第一大国,而这也正是作为产业升级外在表现的外贸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中国的竞争优势正不断向产业链中上游攀升,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占到越来越多的份额。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转型,总是润物无声却又雷霆万钧。(四)更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已不再将GDP增长率作为单一指标,而更注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乡村振兴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换句话说,当迈过单纯追究经济总量的历史阶段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福祉水平,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已经站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饮食这个侧面为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排名,中国的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在2021年就超过了美国,位列世界第九;在年人均水果消费量上,中国大陆高达220公斤,是美国人均值110公斤的二倍;年人均蔬菜消费量上则更为悬殊,中国大陆的人均440公斤完全碾压了美国的77公斤。1909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传奇车型T型车实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工人花费不到两年工资就可以购买一台的奇迹;而今,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产线工人也几近实现同样的目标。相较于世界第一的虚名,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撰文:杨森作者单位: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
6月25日 上午 7:06
社会

最高死刑!惩治“台独”量刑标准公布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6月21日 下午 3:55
其他

“气候正在崩溃,迹象从未如此清晰”

近期,我国北方遭遇“酷热烤”,南方则在经历“暴力梅”。“南涝北旱、旱涝并发”,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一)从年初时的寒潮、冻雨、龙卷风,到入夏后的大暴雨、重度干旱,极端天气频发,波及国内多地。放眼世界,严重热浪侵袭印度,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暴雨、泥石流、洪水导致几十万人流离失所;就连典型的沙漠地区阿联酋,今年4月以来,都遭受了75年来最大降雨,一天下了1年多的雨量……“水深火热”的情景,真切强烈的冲击,极大拉升了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我们的气候正在崩溃,迹象从未如此清晰。”近些年,在全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气象灾害,正愈加变成“年年遇”。2020年欧洲遭遇世纪暴风雨损失惨重;2021年美国西部遭遇“12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危机;2022年澳大利亚一些地区遭遇“500年一遇”的洪水;2023年北京遭遇“140年以来”最强暴雨……气候变化模拟预估显示,至少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由此引起的极端高温、强降水、台风等极端天气将越来越频繁。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直言,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不是社会分化,而是极端天气事件。而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更要做好对极端气候的预防、应对。(二)“极端”往往意味着达到甚至超过已知的极限标准。频发的极端天气及伴随而来的自然灾害,也愈发成为社会治理中一个重要的风险点。理论上,灾害风险是灾害天气强度、社会经济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正明显呈一条上扬曲线,经济社会发展又必然增加暴露度,那么想降低灾害性,就得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就实践而言,既要及时转变心态,了解极端天气的趋势以及灾害特点,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也要重新审视每个场景的防灾减灾建设,让制度建设、政策指引、工程设施、应对细则等等都能适应新的气候变化,强化底线思维。恰如有气候专家所指出的,现在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普遍是根据过去几十年的气象和灾害数据来做,但未来气候的变化不会是线性的,还应基于气候模型做未来风险预估。按照“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的说法,极端事件高发不仅带来损失,也会提升经济系统内在的“反脆弱”。可以说,极端天气频发考验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在检验着系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所在。比如,为减少频发的旱灾、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些地区也开始因地制宜发展气候韧性农业,或培育气候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或加强雨水集蓄和调水工程建设,或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等等。比如,随着极端天气频频导致城市内涝,提升城市韧性、建设海绵城市等思考与行动也越来越多,气候可行性在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系统、重点工程建设、设防标准更新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天灾虽难料,但平时的工作若能做足,有过硬的基础设施打底,加以充分的应急预警和高效行动,就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三)除了被动适应之外,主动减缓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面前,没有谁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但当前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形势不容乐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立场存在分歧,形成共识仍面临诸多挑战。更不乏一些国家只顾打自己的小算盘,热衷于玩相互指责的游戏,严重干扰全球气候治理。过去这些年,经过全人类的努力,很多人认为碳排放量应该已经降下来了,但实际依然处于峰值。据气候专家判断,有联合国等多边合作平台的存在,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如果坚决采取行动,仍有可能实现2030年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的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一致,行动再行动。2024年是否会打破去年的各项气候数据纪录?未来,全球气温会不会越来越高……当下,有关气候变化的种种问题正萦绕在许多人心头。气候变化虽有着极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但只要积极行动起来,困惑就会少一些,风险就会小一些,一个更好的明天就值得期待。撰文:晁星
6月21日 上午 7:11
其他

不曝光,问题就不解决?

常听人谈起这样的现象:有些问题,群众反映许久无果,但媒体一曝光、舆情一发酵,没几天就解决了。问题总有个轻重缓急,解决问题耗费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可同一个问题,曝光前后,解决起来“时差”这么大,这问题到底是好解决,还是不好解决?(一)“问题一曝光,舆情一发酵,马上就解决”……客观来说,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很多复杂问题,即便是曝光了,解决起来也还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而曝光了很多次,也没有彻底解决的疑难杂症也不在少数。但不可否认,在“聚光灯”下,更容易“提速”“加压”乃至“破例”。以往看很多民生曝光类电视节目,总能听到“节目播出当晚问题就得以解决”等经典台词。近些年来,类似案例也不胜枚举——去办事大厅办个证,不是缺这材料就是少那手续,前前后后跑了七八天未果。回过头,网上曝光掀起舆情,随即引得上级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证件迅速办妥。人行道被一堵破墙拦腰切断,周边居民反映数年无果,多个部门都说自己没招。最终,媒体跟进报道,地方政府立马召集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没几天墙拆了、路通了。高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涉事方第一时间掩盖事实、息事宁人。但视频、照片流传网络,媒体持续跟进,舆情热度飙升,到头来上级调查组出马,终于是拨云见日、以正视听。媒体对于社会议题的聚焦,本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公共舆论。加之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广泛应用,可谓“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舆情酝酿周期大大缩短,热点事件可能瞬间引爆舆论场。争相评论转发间,某一件事很容易获得集中而广泛的关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而这样的路径,反过来也会加深“一曝光就解决”的社会认知。(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事情总是有多面性的。从积极角度看,舆论监督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于社会治理而言,“曝光-关注-重视-解决”的链条本身也是正向的。梳理相关新闻不难发现,很多地方已经把舆论监督视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鼓励媒体找线索、做调查,曝光各种积压的难题,反映群众呼声,以督促相关部门快速处置。社会治理千头万绪,出现问题实属正常,有时触发舆情也在所难免。当此之时,积极解决远远好过“鸵鸟思维”,快速处置远远好过巧言塞责。在良性的舆情回应机制中,展现直面问题的姿态,本身也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必要助力。不过从不少案例看,“一曝光就解决”的“立行立改”背后,往往有着“不曝光不解决”的莫名尴尬。见多了“解决总在曝光后”,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担忧: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没有媒体报道,或是没有传到网上,就可以视而不见、能拖就拖?不论什么问题,是不是只要捅到网上,引发热议、形成舆情,就需要如临大敌,提格升级,处置并问责?(三)从理论上看,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的媒介化社会,如同克努特·伦德比在《媒介化、变化和后果》一书中所指出的,“媒介,特别是新闻媒介主宰、溶解和牵引人们的意识、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促成媒介化社会。人类高度依赖媒介而生存,社会被媒介所驾驭。”曝光进而触发舆情,是媒介传播的表征。诚然,在纷乱的新媒体时代,处处皆媒介,网络舆情有复杂化、多元化乃至泛化的倾向。但很多时候,其依旧是“人心”的呈现,纷扰之间也集纳着民意、反映着民情。从官员心态上讲,高效回应舆情,除了有问题导向的一面,也多少有怕被问责的一面。出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影响政绩不说,还可能被问责。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基层干部一方面抵触监督报道、害怕网络舆情,总想着把问题捂着盖着,一方面问题一曝光又忙不迭地“雷厉风行”“特事特办”的原因。媒体报道后就能解决,说明之前的“没解决”并非解决问题的要件有缺失,而是姿态上有不足——缺的是像在“聚光灯”下那样对民生关切的时时关注、时刻上心,是像在“高压”下那样担当作为的决心。倘若一个平时就存在或已长期存在的问题,非要等媒体曝光、舆情起来以后才得以解决,那么只能说明背后可能有作风不实的问题,需要好好找一找原因了。(四)曝光有助于解决问题,但绝非万能钥匙,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日常解决问题的渠道。毕竟,偌大的社会,难点、痛点、堵点、矛盾点纷繁复杂,舆论不会什么都关注,能被拿到舆论场去“发酵”的是少数,能被反复追问反复敲打的更是少数。没有舆情就“万事大吉”,舆情来了就“如临大敌”,这样的认知和态度危害性不小。一则,加剧社会矛盾。一些被多次反映的问题本身不大,及时察觉认真解决不是什么难事。非要等到“拖大拖炸”,即便最终拿出“亡羊补牢”的诚意、“大刀阔斧”的力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事情解决,也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二则,打乱工作节奏。一些复杂的、牵涉甚广的矛盾,解决起来未必是一时一刻的事。舆情不等人,网友们等着要答案,如果为了快速平息舆情,一次次搞特事特办,无异于破坏规则,难免给以后正常开展工作造成阻碍。所以,解决问题的功夫还是应该下在平时。三则,制造舆情迷信。不曝光不上心,一曝光就解决,久而久之,难免会给人以“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认知。今天的网络空间本身就十分芜杂,形形色色的博主、“大V”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甚至煽动性的词汇语言来制造舆论压力、带偏节奏的情形屡见不鲜,更别说还有人为了博取关注直接虚构事实。很多不断反转的新闻背后,往往有当事人利益诉求的博弈。公共资源本就有限,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么?(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避免落入被动的关键,在于改变作风,在每一个日常里走好群众路线。无论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还是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都能更及时发现社会痛点,保持对民生的最大警觉和关切。在这样的基础上,科学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能一步步解决群众关切的大事小情。这样的工作态度,就能让我们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走向社会舆论的纵深,探寻广泛的民意、民情。即便一些问题引发了舆情,有平常工作深厚积累,也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在平稳面对舆情的心态基础上,才能更从容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月20日 上午 7:06
其他

扬言“让中国付出代价”,本身就是一种代价

“如果中国不改变做法,我们应该考虑某种经济代价。”近日,快卸任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再放狠话,称如果中国继续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技术,在乌克兰战争中帮助俄罗斯,那北约盟国会“让中国付出代价”。此外,其在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演讲时,仍继续鼓吹对华制裁。众所周知,俄乌局势祸起于北约东扩及不断挑动,北约更实质性地参与了这场冲突。而中国从来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和当事方,且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中方的客观公正立场和建设性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两年多来,北约一直阻碍和平进程,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加码军火支持,生怕战火烧得不够旺。最近,美国白宫高调表态,乌克兰会加入北约,但是得先打败俄罗斯。斯托尔滕贝格在接受采访时更直言,北约成员国已就核武器进入战备状态的必要性问题展开磋商。左画饼、右亮枪,北约引人入瓮、火上浇油之事做尽,反过来还倒打一耙甩锅中国,真是贼喊捉贼,滑天下之大稽。“北约将触角伸向全球,将制造一个分裂的世界。”正如其前秘书长索拉纳所承认的,北约一直在破坏世界和平稳定中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虽然一向自我标榜为区域性、防御性组织,却不断突破地域领域,到处发动、参与战争,还以“人道主义干预”“保护责任”“国家建设”等幌子为自己披上正义的外衣。从持续轰炸南联盟、以“反恐”为名对阿富汗发起军事行动,到借一管“洗衣粉”联手发动伊拉克战争、以“保护平民”为由空袭利比亚……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后北约发动和参与的战争就导致数十万人丧生,数千万平民流离失所。德国《商报》曾评论,俄乌冲突对“脑死亡”的北约起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离心离德的“散装”北约能否“活过来”不好说,但显而易见,今日场景不过往日重现,战场仍是其攫利的卖场。眼下,今年还未过半,超过20个北约成员国的军费开支就已“达标”,即防务开支达到或超过GDP2%,除美国之外的北约成员国今年防务开支增加了18%,“是几十年来最大的增幅”。这些金钱染了多少血,某些人心里应该有数。作为冷战遗产,如今的北约不只是所谓的军事同盟,而是美国拉帮结派、巩固“独霸权”、鼓动“新冷战”的工具。很多时候,北约扮演着主持国际公理的角色,却奉行“丛林法则”——对美西方言听计从的,那就是符合“规则”“秩序”的;一旦谁指出了它们恃强凌弱的本质,忤逆了它们称王称霸的意志,就要遭到围剿打压、“付出代价”。就拿中国来说,2022年北约“战略概念”文件就将中国框定为所谓“系统性挑战”,不断炒作各种品类的“威胁论”,称“中国的行为方式与北约核心原则相悖”。“在国际体系中,你不在餐桌上,就会在菜单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此前这番露骨表态,不就是这种霸权心态的真实写照?眼下,西方民众反战情绪不断升级,北约内部也已流脓生疮、分歧不断。事实证明,世界秩序从单极霸权走向多边主义已不可逆。某些人把战争当成祸水东引、挑拨离间的工具,却以为世人都心瞎目盲,以为放狠话挥大棒就能唬住谁,不是蠢是什么?图源:视觉中国
6月19日 下午 8:59
其他

儿子有罪vs自己有罪

目前,拜登和特朗普已锁定2024年美国大选各自政党候选人。但大选未至,两个候选人一个“儿子有罪”、一个“自己有罪”,着实创造了历史。美国大选何以变成这番模样?当司法沦为两党互撕互殴的“大棒”,又将为美国带来什么影响?(一)先来说说特朗普。2018年1月,《华尔街日报》曝光特朗普的律师迈克尔·科恩于2016年10月向色情电影女演员斯托米·丹尼尔斯支付13万美元,试图阻止她披露曾与特朗普发生婚外情。封口费案的关键点是特朗普是否支付以及如何支付的13万美元。作为直接当事人,律师科恩的证词成为案件核心。特朗普曾坚决否认指使律师支付过封口费,但科恩自称垫付后由特朗普报销,且2018年8月在法庭上承认8项刑事指控,最终被判处三年监禁并被吊销律师执照。2021年2月,曼哈顿检方获取了相关财务记录,在多位证人指控下,13万美元封口费由科恩支付后由特朗普虚构商业记录,以律师费为由还给律师的事实逐渐清晰。2023年3月纽约市曼哈顿陪审团起诉并于同年4月传讯前总统,2024年5月30日,陪审团认定其受到的所有34项伪造商业记录和违反竞选财务法的指控均告成立。虽然特朗普被认定为重罪犯,但他依然满足出生在美国、年满35岁和成为美国居民至少14年的总统竞选条件,依然可以参与总统竞选。另外,他犯的是最低级的E级重罪且是初犯,法官可以判处最多4年监禁,但通常不会入狱。也就是说,特朗普当选也不影响就任总统。封口费案看似对前总统再次竞选造成重创,实则对选情影响有限。本次大选初期,特朗普曾面临德桑蒂斯等一众人马围剿,在历史性地受审并被判犯有刑事罪行之后,共和党的富豪们纷纷捐款表示对其支持。而共和党温和派代表黑利宣布支持特朗普参选,标志着共和党重新实现团结。与此同时,尽管这位前总统案件缠身,但其坚定的支持者已经有了很强的“司法免疫力”,甚至起诉都被看成是对特朗普的政治“迫害”。特朗普强大的基本盘和一贯的反建制立场仍能吸引大量选民。(二)再来看看拜登。美国总统亲儿子亨特·拜登吸毒成瘾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毕竟他自己在回忆录《美好的事物》中承认,在大哥博·拜登去世后沉迷吸毒,“每15分钟就要吸食一次可卡因”。2018年10月12日,亨特购买了一把左轮手枪,在填写购枪申请表“你是否非法使用或沉迷大麻或者其他毒品”一栏勾选了“否”。而根据美国联邦法律,“在购枪时进行了虚假声明”“伪造了被联邦保留的购枪信息”以及“作为瘾君子持枪”均是重罪。亨特的回忆录成为检方指控他的关键证词之一,陪审团有理由相信在其购枪及持枪期间仍在吸毒。在三罪并罚的情况下,亨特很可能面对最高25年的刑期和75万美元的罚款。不过,“是否初犯”和“是否非暴力犯罪”都是联邦法官在最终量刑时的重要参考条件。虽然儿子被定罪,但拜登看上去没有利用其行政权力或办公室的媒体扩音器来干预相关起诉。拜登也表示不会赦免自己的儿子,且接受此案的结果,尊重司法程序,只是支持亨特上诉。这一系列表态让拜登树立了尊重美国司法的形象,也反击了特朗普被“司法迫害”的叙事话语。美国民调显示,64%的选民认为亨特的审判不会改变其在2024年的投票倾向。亨特的这根软肋似乎没有让共和党人占多少便宜。只是,麻烦还没有完。今年9月洛杉矶法院将开庭审理亨特逃税140万美元的9项指控,这场刑事诉讼的结果到底会怎么危害民主党选情,目前尚未可知。作为现任总统,拜登目前依然拥有较大的媒体曝光度和政策实施权,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影响选情。其在第一任期内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复苏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政策,政策的延续性依然是他的竞选优势。但通货膨胀、南部边境非法移民以及援乌援以等问题仍对其连任构成挑战,加之拜登的年纪和健康状况也是焦点,选民对他的精力和能力表示担忧。而民主党内的进步派和温和派之间依然存在分歧,拜登需要在竞选过程中平衡内部矛盾,以确保党内团结。(三)近些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趋势,就是两党均尝试利用法律手段获得更多政治优势。除了上述现象之外,司法成为党争手段已在诸多方面有所体现。比如,美国联邦法官的任命和提名,深受总统和国会多数党的影响。据美国宪法第二条规定,总统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咨议后同意任命。以2022年最具争议的“罗诉韦德案”遭推翻为例,1973年1月,美最高法院大法官宣布宪法保障堕胎权利,但该裁决在2022年6月24日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这与特朗普在其总统任内提名了3位保守派大法官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罗诉韦德案”的“反转”就是美国党派之争的结果。在两党极化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法官当选后意识形态偏移或转变立场现象减少。上世纪90年代前,还经常会出现大法官“背叛总统”的情况。例如在艾森豪威尔总统卸任后,就表达过他任期内“最大的错误”就是任命了沃伦和布伦南两位自由派大法官。但近些年,法官在当选后会更加坚定最初的立场。司法党争化的形成与美国政治极化、党争白热化、社会割裂密切相关。驴象两党试图利用司法手段进行“报复与反报复”“调查与被调查”,相互“爆料”成为政治常态。这样的背景下,双方主要通过诉讼和司法程序来解决政治争议,而非通过民主程序和政治协商达成共识。(四)司法党争化既损害了法律机构的权威,又加剧了美国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从长远看,两党试图诉诸法律手段达到各自政治目的,不仅无法解决当下美国的困境,还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宪法危机。综合来看,2024年美国大选虽然不一定是美国历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但很可能会成为有史以来“最肮脏”的大选,各种过去“上不得台面”的行为可能会悉数登场,其进程可谓是扑朔迷离、变化莫测。正如有观察人士所言:如果特朗普被判入狱还能赢得大选,那美国政治走向就更是一场大戏了。撰文:董雅娜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6月19日 上午 7:05
其他

最难的路,为什么走通了

(一)七载鏖战珠江口,一朝天堑变通途。近日,伶仃洋上又传捷报,深中通道历经7年前期筹备、7年艰苦建设,已全部交工验收,即将在万众瞩目中“上岗”。届时,深圳与中山跨海直达车程将从约2小时缩减至30分钟内。穿云破海,雄姿初现。深中通道,地处伶仃洋海域超强台风区域,穿越11条断裂构造带,在如此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架桥有多难?有人形容,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的西人工岛相当于19个足球场,宛若一只飞在伶仃洋上的“巨型风筝”,一边的海底隧道如“牵引线”,一边的桥梁如腾空而起的“放飞线”。高达91米的桥面如何扛住频发的强台风?面对这一国外著名桥梁公司纷纷摇头的技术难题,中国的建设者们日夜钻研、迎难而上,填补了多项“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如今站在马鞍岛极目远眺,高塔耸入云端、人工岛屹立海上、桥梁翩然蜿蜒,“叹零丁”变“跨伶仃”让人更添一股豪情。(二)“在这个建造了长城的国家,基础设施壮举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翻开新中国发展图册,75年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戈壁,从祖国北疆到南海之滨,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拔地而起,一个个重大工程渐次铺开。崇山峻岭竖起巍巍铁塔,悬崖深涧架起悬索大桥,茫茫戈壁建成光伏电站……几乎每一个都面临世界级挑战。而执意选择“艰难模式”、挺进“技术无人区”的背后,是为民初心的热辣滚烫。就拿青海果洛联网工程来说,沿线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建设者3次横跨黄河天险,翻越18座高山,就是为了让玛多、班玛、久治三县居民彻底告别“电力孤岛”。上天入地、胼手胝足,凡是人民群众期盼的,再难都要矢志不移干下去。(三)“超级工程”已成今日中国的标志性符号,背后则是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为支撑。这样恢弘的工程,从决策到实践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的国家治理始终保持着“接力赛”风格,形成了维护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制度刚性及行动自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从提出设想、规划设计再到决策实施、建成通水,历经半个多世纪,如果不是一代代人目标一致、行动同频,何时建成完全无法想象。“超级工程”,施工体量大、技术难度高,必然要举众人之力,求长远之功。能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聚调动创新力量,决定最终成败。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而历经时间的磨砺,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执行、有力推进的办事风格也早已融入社会运行肌理。为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顺利安装,当地政府协调七家采砂企业、两百多艘船为之停工,外国专家震撼:“也就是在中国能做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杜绝力量分散、扯皮虚耗,坚持团结一致奔赴远方。有人生动形容,别人在搞“拳击赛”,而中国则是努力“握指成拳”。(四)“超级工程”,铸就大国力量,昂扬大国精神。那些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人间奇迹,惊艳了世界,更进一步赋予国人前所未有的强大自信。因为大家坚信,我们的国家言必信行必果,一旦制定了目标,就会一往无前,直至最后胜利;所以大家愿意,投身到火热的奋斗实践中,与祖国建设同行,也在一次次国与民的同频共振中,将集体主义传统发扬光大。中国精度、中国长度、中国高度和中国速度不断提升,大国重器的每一次突破、“超级工程”的每一次跨越,都印刻着中国力量、闪耀着中国精神,也成为读懂中国的最好案例。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新的历史;对奋斗最好的致敬,是接力向前的奋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继续以中国制度优势激发创造热忱,强大的中国力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谱写更多“东方奇迹”。图片来源网络撰文:田闻之
6月19日 上午 7:05
其他

“和平峰会”开了个寂寞

乌克兰“和平峰会”在一片争议中落幕,巴西、印度等十多个国家未签署联合公报。此次峰会看似张罗得热闹,最终却“烂尾”收场,未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俄乌冲突两年多以来,国际社会要求停火、实现和平的呼声强烈。但此次“和平峰会”,名义上是为了“启动和平进程”,实则是精心设计的选边站队秀场。纵观整场峰会,讨论的始终只有体现美西方利益诉求的“乌方方案”,当事方俄罗斯根本未获邀请参会。如此一边倒,峰会注定沦为某种公关秀,对止战谈和毫无助益。敲锣打鼓的“和平峰会”,不过为了制造声势,形成国际舆论,进一步对俄施压。对此,土耳其、沙特,乃至东道主瑞士等,都在会议发言中不止一次提到,和平进程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除了俄罗斯被孤立在外,由于此次峰会明显的“站台聚会”性质,受邀国家也并非全部买账。据报道,峰会共向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出了邀请,但出席名单一改再改,最终也没能过百。无论如何隔空喊话,作为乌方最核心的支持者,美国也只派了副总统出席,且还提前离场。而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劝和促谈上,中国一贯是最坚定、最积极的,此次之所以没有参会,就是因为“会议安排同中方要求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期待还有明显的差距”。事实证明,“和平峰会”挂“世界和平”之羊头,卖“阵营对抗”之狗肉,无法带来真正的和平。作为最终会谈成果的联合公报,不仅13个国家没有签署,字里行间也多是泛泛而谈,涉及核武器、粮食安全、释放战俘和儿童等,却没谈到具体和平方案,更没谈到乌克兰的重建。此次峰会被观察者称为“务虚会”“打卡会”,可谓一针见血。延宕两年多,如今乌克兰危机正处于关键节点,即从一味追求军事手段转向寻求军事与政治解决的平衡。然而,包括美西方在内的各种势力掺入其中,打着各自算盘,使冲突形势愈发复杂。从峰会进程就能看出,美西方继续玩着自己的“小九九”,从话语到行动,都没有真心谋求停火止战。由此回溯这两年多来,围绕俄乌冲突之种种,国际社会始终有两股力量在对抗。一股力量希望停火止战,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真正和平;而另一股力量不断拱火浇油,大搞分裂和阵营对抗,只想渔翁得利,发战争财。直到今天,乌克兰满目疮痍,美西方一边吆喝“和平峰会”,一边却继续向乌方供应武器,打定主意“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从现场图片可以看到,峰会结束后,其他人在交头接耳,只有泽连斯基,落寞地整理手中的材料。此情此景,让人何其感慨!就乌克兰危机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停火止战,最重要的是为这一目标相向而行、付诸行动。事实上,在此次峰会前,俄乌都不止一次提出过自己的和平方案,但双方始终是互不认可,其中固然有各自的具体利益考量,但一些从中作梗、挑拨离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做到停火止战,急需可行的中间方案助俄乌双方和国际社会达成基本共识。此前,中国和巴西达成解决俄乌冲突“六点共识”,倡导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的局势降温“三原则”,已经得到超过100个国家的积极回应,反映了国际社会普遍期待。而本次和平峰会开了个寂寞,也充分证明,单方面推动的和平峰会只会适得其反,唯有“俄乌双方认可、各方平等参与、对所有和平方案进行公平讨论”这三个重要要素齐全,才能叩响和平之门。和平峰会,应该给和平以机会。如果没有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和会收效甚微将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如何“迈出和平的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撰文:孙延安
6月18日 上午 10:51
其他

该怎么保护姜萍

连日来,17岁中专少女姜萍因闯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12强引发广泛关注。媒体的采访、大学的表态、企业的宣传、博主的拍摄,一股脑儿地涌过来。关爱与善意令人感动,但如此纷杂的“聚光灯”“放大镜”是否会带来困扰与伤害,同样令人担忧。这样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这些年,从“糖水爷爷”到“鸭头小哥”,从“拉面哥”到郭有才,每个被流量“砸”中之人,都会遭到密集围观,很多关注会逐渐越界过火,让当事人不堪其扰又无可奈何。再看今天的姜萍,短短几天来,姜萍的中考成绩被翻出,舆论议论纷纷;姜萍的学校、生活的村子,与姜父的偶遇、乃至亲戚邻里,都成了视频博主的拍摄素材;“某某高校向姜萍递出橄榄枝”之类谣言渐渐流出,一些企业则开始登门拜访送上慰问资助。不夸张地说,姜萍如今已成了热门“IP”。当然,很多人是发自内心为姜萍高兴,希望能为这样一位“天才少女”做点什么,让她的成长之路更加平顺。但当海量的关注突然投射到一个普通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更何况,在流量的诱惑下,关注者其实也是心思各异的,一心蹭热点的恐怕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以刺探、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隐私的行径,以及借姜萍带节奏搞拉踩的操作,显然会给这个17岁女孩带来难以承受的困扰和麻烦。这些以关心之名的关注,会不会搅和了姜萍原本平静的心绪与生活,一些人对“天才少女”的消费和透支,会带来多大伤害,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姜萍的爆红,一定程度源于大众对中专师生的刻板印象,源于社会对“偏才”“通才”等等话题的关注和争论。但对姜萍来说,钻研数学也好,参加比赛也罢,出发点都是热爱与本心。在一夜成名之前,相信她和她的培养老师,都没有想过“网红”这个结果。也正是发自心底、毫无杂质的热爱,以及无人关注、没有干扰的环境,才成就了姜萍。今天,我们为这位女孩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更希望炙热关注能够适可而止,对功利炒作更要及时叫停,呵护好这份简单的少女之心,让姜萍继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由成长。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无疑是幸运的。出名后的姜萍,最需要的是一张安静的书桌。即便出于关心,我们也应当正视流量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克制过度围观的冲动,守护他人不被打扰的权利。撰文:夏天
6月18日 上午 7:12
其他

“右转”的欧洲,路在何方?

6月10日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拍摄的选举临时结果。图源:新华社随着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落下帷幕,720个席位以及未来五年欧盟机构重要职务的归属得以明确。虽然欧洲议会本身在欧盟三大机构中的职责和权力相对较虚,但其竞选结果仍突出反映了欧盟政治生态的变化和民意走向。从选举结果看,欧洲政坛延续多年的右倾态势仍在发酵,极右翼力量正在快速崛起。不仅中右翼的欧洲人民党成功扭转近几次下行态势,被视作极右翼的两大党团欧洲保守与改革党团和身份与民主党团所获席位也比上届增加。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极右翼已占据1/5-1/4议席数。从国别来看,极右翼亦在欧洲实现广泛覆盖。极右政党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取得第一大党地位,在德国、荷兰、波兰、罗马尼亚取得第二大党地位。对于极右翼政党及意识形态,学界并没有清晰定义。但媒体往往将其与“对欧盟某些领域主流政策唱反调”“具有右翼保守思想元素”相联系。从政策主张来看,舆论所归类的极右翼政党,普遍主张国家利益和主权高于欧盟规范、采取更强硬移民政策来保护“欧洲文明和安全”,这也是它们的政策最大公约数。但鉴于各国经济财政状况及地缘环境差异,欧洲各国极右政党在具体政策上仍存有较大的立场差异。一定程度上,“极右政党”是欧洲乃至西方主流舆论对右翼非传统政治力量打上的笼统标签。从整体政治格局上看,欧洲此轮极右崛起并未动摇传统亲欧政党掌控局面、以“大联盟”持续把握欧盟机构运作及其重要职位的基本态势。但随着极右政党带来的选举竞争加剧,欧洲传统中右翼政党亦开始部分吸纳和借鉴相关政策举措,传统右翼向极右靠拢,给本就脆弱且嫌隙日增的传统政党联盟带来更大裂痕。再者,极右政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众对于欧盟及各成员国一些现行政策的不满,特别是在欧洲经济与民生状况下行背景下,民众比起一些宏大叙事更加关注自身的“小生活”。随着新一届欧洲议会的组成,极右政党或将采取更加强硬和保守的立场,并通过与中右翼内部的保守派形成合流,成为欧盟部分政策领域“开倒车”的推手。当然,极右政党在欧洲的壮大也并非毫无限制,选举政治的底层逻辑以及主流政党的抵制措施也将给其“野蛮生长”划定极限。一则,极右政党仍有“体制化”的可能性。随着极右政党逐渐在多国走上执政甚至主政的道路,其在野时的“口无遮拦”,势必将逐步转化为面对现实事务的“柴米油盐”。而极右政党为争取更多执政空间以及与主流政党合作的可能性,也将逐步实现其政策主张“去激进化”。二则,欧洲主流政党亦不断寻求反击极右政党的机会。在欧洲大多数国家,极右政党虽有机会赢下选举,但其组阁执政仍面临合作伙伴的掣肘。而如果极右政党被曝出某些极具争议性的言行,更会被主流舆论加以放大和利用。欧洲极右翼崛起对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具体冲击,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极右政党和传统政党之间角力和竞合,将长期塑造和影响欧洲的政治生态。撰文:董一凡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
6月18日 上午 7:12
其他

大棒底下出“巨婴”

“欧盟委员会在面对事实、规则与道义时,选择向人人喊打的保护主义举了白旗。”近日,欧盟宣布准备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38.1%的临时反补贴税,意图用关税手段对我国高端产业出口高筑贸易壁垒,恢复所谓“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无疑是掩耳盗铃。不到一个月前,美国政府刚宣布把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从此前的25%提高到100%,现在欧委会就亦步亦趋,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挥舞关税大棒,这当然不是“巧合”,也不是什么“国际贸易纠纷”,而是编织借口打压中国发展。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既然意图“公平竞争”,那么受到保护的一方理应拍手称快。然而,无论是奔驰、宝马、大众等知名车企,还是匈牙利、德国、瑞典等国政要,都明确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是柄“双刃剑”,短期看似乎得利,实则破坏了全球分工合作,抬高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失去的是未来,造成的是多输。另一方面,除了产业发展,欧盟近年来也在发力绿色转型,而施加关税相当于惩罚消费者购买政府鼓励购买的电动汽车。如此自我打脸,也在摧毁欧盟官方的公信力。可以说,欧委会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是损人不利己,为何仍要一意孤行?除了欧洲一些政客长期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政策制定上缺乏自主性之外,其内心也想着通过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欧洲以保护自身产业发展,希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继续保持竞争力。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这样的“如意算盘”都必然破产。在商业领域一直有个名词叫“加拉帕戈斯效应”,用来描述在孤立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进行的“最适化”,但这也导致它们丧失了与外部生态系统的交互性和适应性,最终被淘汰。游泳从来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市场竞争力靠保护是保护不出来的,只会豢养出一群“巨婴”。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也从未达到过目的。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品牌几乎没有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卖出过一辆车,但通用、福特等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依然举步维艰;2012年欧盟曾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但中国光伏还是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综合性优势,倒逼欧盟收回大棒。同样是搞研发,中国的技术人员靠着一股子劲儿可以住在公司挑灯夜战,欧洲的科研人员则要求一周仅工作28个小时;同样是建工厂,特斯拉上海工厂一年完成从打地基到整车下线,柏林工厂两年了还无法实现高效率生产;同样是做服务,中国汽车将各种科技放入座舱以求“车适应人”,欧洲某些汽车品牌则以“浪漫”之名随心所欲设计功能让“人适应车”……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低成本、高质量、好体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靠着日夜辛劳一点一点“卷”出来的。对中国人的不懈付出视而不见,对改善营商环境的呼声充耳不闻,对制订有力的、连续性的产业战略心不在焉,欧洲一些政客的傲慢、短视与无知,才是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也在客观上注定了“关税大棒”必将是无用功。“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后续进展,并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欧洲4.5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是彼此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而某些欧盟政客抛弃互利共赢,大搞单边主义、双标主义,无疑是在“吃饭砸锅”。对此,中国有充足的反制手段,“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这场被广泛警告的贸易战也存在软着陆的可能性,希望欧洲的有识之士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同时更富远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撰文:鲍南
6月14日 上午 7:06
其他

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

高考落幕,报志愿、选专业随之成为焦点。对考生及家长的种种纠结,一些高校在招生宣传活动中专门介绍了转专业相关政策,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入学后转专业限制,有的还允许学生在读期间多次申请转换专业。多次机会、双向选择,这是对成长的呵护。十八九岁的孩子,确实很难对人生有一以贯之的清晰规划。特别在中学期间,学生接受的多是综合性的全科教育,课业之外能广泛深入接触各专业的机会很少。结果到了选专业这件“大事”上,要么搜网上信息,要么听长辈意见。待真正进入校门,经过基础学习、了解更多信息之后,不少人才发现所选专业并非兴趣所在,反而随着视野拓宽,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向。对此,学校推出合理的“换赛道”流程,给学生一个重新选择与匹配的机会,也是高等教育尊重个性发展的生动体现。那么,放宽限制等于想转就转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客观来说,每所学校都有相对“优势”的热门专业,各专业录取分数不尽相同,有的相差悬殊。如果大家都抱定“先进了校门再转”的想法,对于以高分考取相关专业的考生不公,后续师资力量等也难以调配,会直接影响教学秩序。而且从过往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谋求转专业时未必带着明确目标,“并非有多喜欢新专业,只是不想学习现有课程”“考试太难了,其他专业似乎更容易毕业”……因此,很多高校虽然有转专业的途径,但在规则上都是“拆门不拆槛”。比如,取消原专业成绩要求,但要通过面试等方式考察适配度,并对转专业后的“补课”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更好了解各专业特点?如何完善不同年级的专业调整制度?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结构?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能够选择所长所爱,当然是人生幸事,但对“机会多多,进去再转”不妨保持理性。特别是眼下网络信息芜杂,这个说“天坑专业”就业率低,那个吹风口行业“钱”途无量,各种声音冲击之下,很容易让人心思游移,既不考虑自身实际,还“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若不转或转不成,就在某种“悔不当初”的情绪中陷入内耗;转了,也很可能认为自己遭遇了新的“围城”。事实上,专业选择哪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门道。眼下炙手可热的专业,若干年后也许会饱和或趋冷,曾经被打入“冷宫”的专业,也大有人前景广阔。无论转还是不转,都得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慎重对待自己的每一次选择,忠于自己的兴趣与热爱,而非人云亦云,也应是走进大学的一门必修课。撰文:郑宇飞
6月12日 上午 7:03
其他

剑指“网络黑嘴”,就是为民企发展撑腰

近日,国家网信办严肃查处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公布典型案例。一批在网上散布谣言信息、恶意诋毁企业形象、谋取非法利益的账号,被依法依约关闭,传递出国家为企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坚定决心。营商环境是一个立体系统,包括法治、政务、产业、自然、社会、开放和舆论等多个子系统,在互联网无远弗届的今天,任何一条失实的毁谤,都可能急剧扩散,进而令舆论环境乌烟瘴气。而市场经济很大程度就是预期经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可能在谣诼满天飞的环境里有卓越表现,企业家不可能在动辄得咎、污言秽语的压力下专心谋发展,产品研发不可能在满是“水军”“黑公关”的评论中迅速优化升级,消费者不可能在充斥着虚假信息、无良广告的环境里安心做出购买选择……好的舆论网络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茁壮成长必不可少。但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企业、企业家以及一些关注度很高的产品,总有大量虚假不实信息在网上涌动,或是以捏造事实、主观臆断、翻炒旧闻等方式兴风作浪、“按键”伤企;或是打着“评测监督”“客观独立”的旗号大肆诋毁……企业成为流量追逐围猎的目标,“无妄之灾”令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予以应对。竞争窗口转瞬即逝,发展时机不会等人,即便企业最后自证清白,但造成的品牌损害难以复原,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舆论场上针对它们的杂音、噪声,都是对良好营商环境的破坏。这些年来,相信许多人都对这组被简称为“56789”数字相当熟悉:民营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当下,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各类经营主体承压已然不小,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营商环境,“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保持和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此番对侵犯企业权益的无良自媒体“当头棒喝”,既是必要震慑也是正本清源,可谓恰当其时。向违法者“亮剑”就是为企业发展撑腰,但要看到,实现舆论环境的清朗很难一蹴而就。当前网络舆论场中涉企的杂音噪音,既有个别自媒体博眼球、敲竹杠的利益冲动,也有一些网民不明真相的盲目跟风,还夹杂着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更有来自境外势力虚假信息的倒灌,成因十分复杂。清除杂音、凝聚共识,保护好各类经营主体的权益与声誉,还需要有关部门久久为功。从印发《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到部署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再到发布一系列涉企侵权行为典型案例……我们看到,有关部门正在常态化开展监管工作,督促网站、平台夯实自身主体责任,努力实现造谣者“禁”、抹黑者“止”、违法者“退”,让经济循环更加顺畅。当然,企业的经营、产品的质量离不开社会大众的监督。清朗的网络空间并不意味着将善意的批评拒之门外,而是要积极利用舆论环境的力量,立足事实真相,该揭露的揭露、该处理的处理、该辟谣的辟谣、该力挺的力挺,倒逼市场所有的参与者尽责担当、守法守规,最终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撰文:鲍南
6月9日 下午 9:10
其他

爱我长城 兴我中华

在“爱我中华
6月7日 上午 7:06
其他

在这条新赛道上,中国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AI团队主导的Llama3-V开源模型被证实套壳抄袭国内清华大学与面壁智能的开源模型“小钢炮”MiniCPM-Llama3-V
6月6日 上午 7:05
其他

选择中国,这是全球市场的“信任刚需”

(一)近日,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在热能、电力、公用事业等多个领域发布新合作公告,其中都设定了一个条件:与中国公司结盟。而有多少跨国企业在用脚投票?施耐德电气厦门工业园开工,宝马集团大规模升级其沈阳生产基地,众多外国企业忙着在北京车展寻找中国合作伙伴——加码中国、深耕中国,已经成为某种必选项。而能拿到这样的信任票,背后是硬实力支撑。作为世界独有的“完整工业体系”国家,中国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销售等各个环节,生产规模和多样性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保障。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不到40秒下线一台车”,建成后迅速贡献特斯拉近一半的全球产能。此外,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丰富高效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等,都构成了中国无可比拟的合作优势。(二)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回望来路,中国经济从求独立到谋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短短几十年间,这个积贫积弱的大国回到世界舞台中央,把全球经济“蛋糕”做大,让世界共享发展红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依靠用工成本和能源资源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后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又主动推进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如今,中国制造业已由“跟跑”转而“并跑”乃至“领跑”,从产业转移“承接者”变身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研发投入平均每年增长14.2%,几乎是美国的4倍。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和全球产业链合作,这些投入成为促进全球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当前,全球正处于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新业态加速迭代。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迟缓、地缘冲突风险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动荡的世界呼唤相向而行,未来的发展亟待合作共赢。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特别是个别大国因战略竞争的偏执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大筑小院高墙,大搞脱钩断链,撕裂原来统一的市场以及全球统一生产布局、价值链布局,不时掀起“逆全球化”风浪。这些折腾,都在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在不断推高全球来往成本,损耗经济复苏动力。(三)正如有论者所言,今天的世界如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只有每个零部件都配合得宜,才能运转有序,实现功能正常乃至最优化。各国之间应当互通有无、良性竞争、平等共赢。此刻的中国,正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处处涌动着创新热潮。有观察家已开始展望,当先进生产力质态乘以中国这样的体量与规模,将会催生多少新机遇新可能?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煤炭、钢铁、机器制造、纺织等产业迅速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力、石化、汽车等产业大放异彩;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带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数字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的春天。而今,新质生产力正在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加速孕育,新的市场需求、新的投资机会、新的合作项目势必大量涌现,不断点燃全球发展新引擎。“选择中国,就是拥抱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信任刚需”。期待每一次真诚的双向奔赴,也相信大家携手共进,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全球发展故事。撰文:田闻之
6月5日 上午 7:05
其他

一“和”一“战”,高下立判

第2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日前落下帷幕。会上,中美两国既有针锋相对,也有沟通协调,凸显出当前多变的亚太局势和复杂的中美关系。本届香会中最直观的中美博弈体现在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优先安全理念和中国倡导的“寻求共同安全”之间的碰撞。美国防长奥斯汀在会议期间多次强调所谓“印太战略”在美国安全政策中的优先地位,鼓吹“印太地区仍然是美国的优先战区”。可世人早已看清,美国刻意避而不谈“亚太”地区,非要无中生有炮制“印太”概念,就是为了弱化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架构,试图拼凑起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在本届香会前后,菲律宾被曝将在仙宾礁“坐滩”。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香会上发言,恶意指责中国。这背后,其实处处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大搞“印太战略”本质上就是制造分裂、破坏稳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围绕“中国的全球安全观”作的大会发言。据媒体统计,在国防部发布的500多字演讲信息当中,先后出现了“和平”“和谐”“以和为贵”等,这是中方一贯以来的立场,也是对追求和谐、热爱和平的亚太人民的回应。反观美国防长奥斯汀的演讲当中,处处可见“威慑”“战斗”“演习”。一“和”一“战”,高下立见。什么是大国的样子,什么是大国军队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一眼即明。没有人想要战争,和平才是最大的渴望,幸福生活才是最大的追求。何种理念能带来和平与发展,何种理念会把一个地区推入混乱的深渊,世界人民心里自有一杆秤。据悉,董军部长发言时,“会场座无虚席,过道上都站着人。”这是对中国理念的关心、关注,亦是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期待。当然,博弈之外,中美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备受关注。一方面,由于受到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影响,加之今年年底美国大选的国内政治掣肘,拜登政府急于在亚太地区战术性缓和对华关系。往年美国在香会通常渲染“安全威胁”、点名指责中国,但今年美方的整体基调较过去温和。用《联合早报》的话说,虽然今年香会的讨论继续围绕中美竞争,但“火药味”比往年稍减。另一方面,会议期间,中美防长举行了会晤,就中美两国两军关系、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交换意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国际安全问题此起彼伏,中美作为两个大国,都有责任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中美两军关系健康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接下来的关键是,美国能否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扣好对华认知的“第一粒扣子”,这是中美建立互信的基础。于中国而言,需要警惕的是,当前美国政府仍然以所谓“全面对华战略竞争”作为对华关系的总基调,企图在地缘上围堵中国、科技上封锁中国、贸易上制裁中国、军事上打压中国。就以当前亚太局势为例,虽总体平稳,但在美国肆意挑弄下也不算太平,台海、南海局势令人担忧。当此之时,我们一边要果断表达中国态度,积极传递中国声音,批驳无端指责、恶意挑衅,反击种种错误的安全观。一边要做好自己的事,与旧雨新知合作向前,共谋发展,让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那些渲染对立者不会掀起什么大风浪。撰文:赵骁作者单位: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6月5日 上午 7:05
其他

中国组团月背“挖土”,尴尬了谁

日前,“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整体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从发射升空到成功落月,截至目前嫦娥六号探测器表现出色,期待其顺利带回世界首份月背“土特产”。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模拟运行动画。九天揽月,探索不止。回望二十载,中国航天人和科学家推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先后成功奔月,嫦娥三号着陆虹湾,嫦娥四号降落月背,嫦娥五号采回1731克月壤,“绕、落、回”三步走稳稳当当,这一幕幕催人奋进的探月大戏,也点燃了更多人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中国探索太空既立足自身,也面向世界、造福人类。以这次“嫦娥六号”为例,其就搭载了法国氡气探测仪、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巴基斯坦立方星、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等4台国际合作载荷。再向前梳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中国与欧空局以及奥地利、法国等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测控支持、载荷研制、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空间站面向联合国会员国发布合作机会,多个国际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一些外国航天员已学习了多年中文,“就是期望有一天可以登上中国的空间站”……从探月到探火再到空间站建设,开放合作的成果处处可见。敞开大门的我们,其实经历过一次次被拒之门外的痛苦。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合作,结果吃了闭门羹。2011年,美国国会更是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与之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同中国航天机构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以至于有NASA官员抱怨,“连请中国同行喝杯咖啡都担心被控违规”。仰望星空、探索未知,小到每一个人,大到整个地球文明,都有对星辰大海的好奇与向往。当然,真要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还要看能力是否具备。也许因为我们自己曾经一穷二白,被冷眼以待过,所以才更加明白国之大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开展科技合作,促进全球共同进步。这与某些国家和组织要建立太空部队、宣布把太空列为一种新战场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不止一位航天员说过,在太空俯瞰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是完全看不到国界的。在浩渺宇宙面前,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为了识别飞越地球的潜在危险小行星,国际社会加强对近地小行星的发现、监测和预警合作,联合国大会更是批准成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为了拍出一张来自5500万光年外的黑洞照片,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应声而动……展望未来,随着宇宙探索进入更辽阔的疆域,越来越多国家加大深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在升级。只有摒弃“吃独食”“搞排他”的狭隘观念,凝聚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漫漫征途上走得更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从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算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足百年,距离“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这一目标更是漫漫无期。但只要创新创造的脚步不停,合作开放的理念坚定,这场人类文明的远征必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撰文:何若
6月4日 上午 7:09
其他

选调生离职嘉峪关,比分数更重的是担当

随着《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一文走红,武大选调生离职嘉峪关一事持续引发热议。作者在文中自陈,对选调分配的地点很不满意,却在父母亲人的苦劝下半推半就,可等到投身工作后仍懊悔、不甘。据当地回应,这位研究生本人已申请取消录用资格,组织已批准。高校毕业生涉世未深,选错职业赛道并不稀奇,按程序申请离职也属个人自由,而此事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很大原因还是此文中浓浓的“傲慢与偏见”。尽管作者是甘肃人,却将嘉峪关描述成“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称自己“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且不说嘉峪关市区早已今非昔比,就凭这位同学对于服务过的地方如此恶语相向,也完全不符人们对名校生的印象、对选调生的期待。她还真有必要听其母校一言,“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希望这位同学经历此事件后,能真正成长、担当有为。”同样值得玩味的是,在这位同学对求职经历的长篇回顾中,充斥着诸多细节,却对至为重要的选调生或公务员工作未曾着墨。公务员,是一种公职身份,无论在哪条战线发光发热,都要为人民服务,也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纪律约束与组织要求。随着国家发展任务日渐繁重,公务员群体普遍承压更重,一线岗位繁忙加班已属常态,“一张报纸坐一天”“端茶送水扫地”的状态可能只存在于某些虚幻想象之中。对于选调生、公务员工作的实质内容缺乏认知,仅有“体面”“稳定”“清闲”“地位高”等功利期待,即便不在嘉峪关,去到其向往的大城市又能坚持多久?或许每一位打算考公考编入体制的年轻人皆当自问初心,究竟只是为了“铁饭碗”“图清闲”,还是能够坚守岗位、奉公办事、为民服务?工作就业是人生大事。围绕此事引发的争论纠结并不鲜见,在家庭之中尤其如此。初出“象牙塔”的学生,普遍怀揣着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而父母长辈,则多半会有更现实具体的考量。且不论二者孰是孰非,有必要明确讨论的基本前提——对于目标工作有真实理性的了解。任何职业有其精彩的一面,也就会有相应的压力与烦恼。向往公务员的稳定,是否能接受繁杂事项;羡慕校园生活的简单,能否忍耐三尺讲台的枯燥;眼热都市精英的光鲜,能否扛住高压力、快节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缺少基本信息的争执讨论,看似热烈却纯属空谈,很难有什么建设性。如果拍脑门决策,再加上几分“精致的、极端的利己主义”,那恐怕无论作何选择,最后都会不甘不愿。
5月31日 上午 8:26
其他

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就业矛盾怎么破

(一)进入毕业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社会共同关切。近几年,我国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平均每年在16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了1000万人,今年更是达到约1170万人。据预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增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也意味着,就业压力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将处于较高水平。但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用工荒。“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现象共生,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又该怎样破解?(二)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分析,用工需求旺盛的行业至少分布在两个领域,一是新质生产力关涉行业,一是服务行业。得益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激励,各地都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充电桩、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7%、40.6%、39.5%。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就业岗位的迅速增加,用工缺口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已超过6000万人。但其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还不到30%,相较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关人才70%至80%的占比差距甚远。因此,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则达2以上。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经济形态,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占到40%以上。与此同时,在数字领域就业的数量已占全社会就业总量比重近1/3,预计“十五五”时期这类就业人数将超过4亿人,占就业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数字人才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据预测,当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这已经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激增,新发布职位数量同比增长了六倍多。在不少招聘平台,图像算法工程师和架构师薪资排名领先,数字人才成为职场“香饽饽”。家政服务业是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更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约为3000万,但实际市场需求超过5000万。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数字化生产、智慧农业工程实施、智能农机操作、农业规划、上下游销售和农产品电商等人才短缺现象十分突出。据农业部门测算,全国农村电商的人才缺口达350万,运营推广、美工设计等技术类人才缺口较大。(三)之所以会出现“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同时存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上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所致。我国虽然已初步建成了全国性的就业服务体系,但信息庞杂、搜寻成本高、岗位与专业匹配度较低等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就业服务的效率。教育的相对滞后以及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了“所学无所用”的问题,使供需之间产生了错配。而部分求职人员的就业观念偏差,特别是求稳心态的强化,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不平衡。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也大大降低了供需之间的匹配效率。部分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存在着工资水平偏低甚至拖欠工资,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不全,员工发展空间狭小、工作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成为求职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四)要解决“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现象,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建立以公共服务就业机构为主,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全、服务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对一”就业服务网络。就业服务信息发布尽量做到分类明确,招聘活动尽量根据求职者特点、专业方向等分类招聘,降低就业搜寻成本。其次,加快高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坚持市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专业的设置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与未来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搭建校企供需对接的平台和渠道,鼓励“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向高校适当放权,调动高校专业调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消除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问题。最后,改变就业观念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校正一味求稳、求大(城市)、求高(工资)的择业心态,鼓励更多求职者主动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对于企业来讲,也需要改变用工观念,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提高员工的劳动权益保障。相关部门则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就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牵着千万家庭。就业的“饭碗”端稳了,人们才能安定,发展才能繁荣。全社会一起努力,供需错位的矛盾就能得到缓解,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撰文:李长安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5月30日 下午 9:05
其他

洗牌之后,政务新媒体下半场怎么走

(一)“不用再给单位账号点赞了,它黄了。”去年年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对于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的政务应用程序,应及时关停注销并提前发布公告”。今年以来,各地应声而动,对政务新媒体关停并转,一些鸡肋账号就此消失。与之同时,也有一批网感强、内容实、形式新的政务新媒体火出了圈——“深圳卫健委”通过微短剧等形式科普乳腺癌趁早治、白血病不能献血等专业知识,有网友留言“好上头,看得想充会员”;“中国救捞”“湖南禁毒”等以最近流行的猫咪梗图为模板制作了各类宣传、科普短视频,有评论调侃,“00后剪辑,90后审核,80后擦着汗向70后解释”;天气、招聘、教育、交通、租赁、文旅、消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南海大沥”公众号上各类民生信息应有尽有,热气腾腾贴近性十足的“生活态”备受追捧;各地文旅账号与网民“打成一片”,官号的评论区里皆是招揽游客的民间高招妙招,“官方听劝”一度成为政民互动的网络佳话……同样的载体,鲜明的对比,既印证着这波“瘦身”的必要性,也为下半场的政务新媒体运营提供了启示。(二)虽然运营成果天差地别,但不可否认彼时开通政务新媒体的意义。网络空间是群众获取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是开展社会交往的新场域。开办政务新媒体,及时发布资讯信息,嵌入办事链接,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好业务,是时代进步使然,契合民生所需所求。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政务新媒体套上了形式,却没注入灵魂,办着办着就走了样——“一言不发”。一些账号长期不更新,甚至开号即停更,沦为“僵尸号”“睡眠号”。“自言自语”。更新倒是更新,但内容都是官话套话,与网友关切不搭边,阅读量低到忽略不计。“胡言乱语”。“官博”追起了星,“官微”大搞标题党,更有甚者,在一些公共事件上发泄私人情感,给所代表的部门单位抹黑添乱。“装聋作哑”。对留言一概不理,对建议“充耳不闻”,对求助“视而不见”。“门户大开”。政务号被不法分子盗用,发布不良信息的情况时有出现。这样的政务新媒体徒有其名,确实没有保留的必要。(三)政务即服务。一些政务新媒体之所以走偏,是“初心”就有问题。看到别人家的政务新媒体搞得风生水起,于是认为自己不申个公众号、不开个视频号,似乎就落了伍、跌了面儿。“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甚至一个村也得搞个App,一个乡镇也得建个融媒体矩阵。即便既有政务软件能够覆盖相关服务,也要“另起炉灶”,以显“与时俱进”。然而,举凡出圈的政务新媒体,一定是以便民为基础的,至于那些花活儿,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相比之下,一些政务新媒体本身就是形象工程,没有受众支撑,到头来,活跃度不行,只好派任务、拉人头、求关注。这样的自娱自乐,对用户来说没大用,又把运营人员累够呛。有基层干部直言,“指令来了就得发,有人@就要管”。可这种“发”与“管”,往往零碎而不定时,既占时间又耗精力,最后成了一大负担。更有地方热衷于搞“年度优秀政务号”之类评选,以流量高低论英雄,并不关切此项工作的实际效能和群众口碑。转发、点赞、评论,一个个考评要求更扯出了一条长长的形式主义链条,平添压力与束缚。铺摊子、绷面子,不切实际、好大喜功,这样的政务新媒体不是给群众看、为群众服务的,效果不佳、不受欢迎是必然的。(四)当然,关停≠不做,更不能“一关了之”。一些政务新媒体“花式整活”,与网友双向奔赴的热闹场面已然证明:在回应公众关切、为群众答疑解惑、简化办事流程等方面,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当下大量关停,是对政务新媒体一哄而上、效果悬殊的一种校正,夯实的是“关无用的号、办有用的号”的共识,摒弃的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围绕政务新媒体,我们当下更应讨论的是怎么把“好事办好”。那么,一个好的政务新媒体,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多解剖麻雀,能总结出办好政务新媒体的几条方法。形式活泼。网络平台上,“打官腔”一本正经,“公文体”信手拈来,只会让人避而远之。把官话套话空话换成真话新话白话,用“脑洞”“网感”塑造“有政气”“接地气”的官方形象,把漫画、音频、图片、短视频、AI创作等玩出“政”趣,“代表官方,不打官腔”,才能收获网民的“一键三连”。这就好比政府办事机构的“微笑服务”,得做到“门好进”“脸好看”。内容有用。无论是做宣传、搞科普,还是提供办事的渠道,都得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满足各类所需所求。以网上办事为例,坚持问题导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不同人群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尽力而为的责任清单,落实“只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自然能收获点赞。互动积极。网络时代,人们更喜欢参与感和互动性,政务新媒体当放下身段,做好回复,尽量和用户“玩”到一起。及时回应各方留言,真心实意解难题、办实事,大家自然会“粉”你。反之,对群众的问题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自然没人买账。资源集聚。政务新媒体贵精不贵多,在数量上做减法,为的是在影响力上做加法。《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一个单位原则上在同一平台只开设一个政务新媒体账号。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在拳头账号上,既有利于做出特色,也能让目标用户“少兜圈”,更好发挥政务号应有的服务作用。(五)政务新媒体不仅代表着官方的形象、态度和立场,还应该有人的情感、温度和关怀。前阵子网络热传这样一个小故事,老王夫妇采购了几十万元虾苗,在温室大棚培育,却接连几天出现虾苗死亡的情况。女儿小王得知情况后,向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求助,没想到当天专家就联系到老王进行远程指导,把问题解决了。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面也好,键对键也罢,“为民服务”的态度与标准都应是一致的。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把政务新媒体当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直通车,当作线下公共服务的延伸,用心用情沟通互动,何愁不受欢迎?撰文:晁星
5月30日 上午 7:06
其他

俄方:恐袭嫌疑人欲到基辅领赏

据新华社消息,俄罗斯侦查委员会3月29日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莫斯科州音乐厅恐袭案嫌疑人在最初的供词和后续审讯中说,他们在恐袭准备阶段和袭击后的行动,都是由一名使用化名的男子通过社交媒体“电报”(Telegram)发送语音信息协调的。根据协调人的指令,嫌疑人在实施恐袭后驾车前往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以“越境抵达基辅领取向他们承诺的报酬”。俄侦查委员会表示,将继续开展调查,以“核实乌克兰情报部门人员是否参与组织和资助恐袭”。4名直接参与音乐厅恐袭的嫌犯。图源:视觉中国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
3月30日 上午 10:13
其他

警惕!美日又有新动作

据参考消息27日报道,日本和美国正计划以应对“来自中国日益增长的威胁”为借口,对60多年前签署的安保条约进行最大规模的更新,有可能成立一支新的美国联合特遣队,作为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部分。据悉,美国和日本打算更新1960年签署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该条约宣称两国“将共同维持与发展军事力量以抵抗他国武装攻击”,条约包括美军驻日的条文,明确表示一旦“有事”日本的支持责任与美军对日本的防卫责任。2021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安保条约中“有事”的范围扩至台湾,他声称,“‘台湾有事’等于日本有事,也等于日美同盟有事”。如今,美日决定重新审查和改进1960年签署的安保条约,宣布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的计划,以加强安全关系。据报道,美日的目的是对抗来自中国的影响力和“日益增长的威胁”。预计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将于4月10日访美期间宣布这一消息。具体来说,为加强两国之间作战规划和演习的协调,可能出现的协议更新包括:任命更高级别的美军军官指挥驻日美军,以及推动驻日美军装备现代化。还有可能成立一支新的美国联合特遣队,作为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部分,预计其指挥官将获得更多权力,并在日本驻守更长时间。另一个方案是扩大当前驻日美军司令部的职权,日本长期以来一直要求这样做。3月14日,日本冲绳,美国鱼鹰运输机在冲绳县宜野湾市的美国普天间空军基地飞行。图源:视觉中国4月11日,美国、日本和菲律宾领导人将首次在华盛顿举行会晤。美国一直与两国在防务领域加强合作,在两国都有军事基地。与此同时,日本和菲律宾也在军事领域加强合作。报道援引俄罗斯瓦尔代俱乐部专家德米特里·苏斯洛夫的话指出,美国最近改变了联盟的地区结构。“以前是类似‘枢纽和辐条’的结构,其中每个盟国都与华盛顿有着紧密联系,但彼此之间关系薄弱。现在,美国正努力加强横向联系。”对于美日计划升级安保条约,亚太多国表示担忧。报道还援引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欧洲和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的话指出,美国正敦促日本为地区安全承担更广泛的责任,远远超出保护日本领土及其周边海域的范围。有分析指出,美日此举是为了“在朝鲜半岛或台湾海峡发生战事”时,扩大日本自卫队的活动范围,以支持驻日美军的作战。报道称,目前,驻日美军有5.4万人,是驻韩美军(2.85万人)的约两倍,岸田文雄与安倍晋三一样,主张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9条,试图将自卫队转变为事实上的军队。拜登、岸田文雄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
3月28日 上午 9:36
其他

微短剧,正“杀死”你的时间?

“没想到我妈节约了一辈子,却为各种短剧花了一万多元。”“父亲就连洗菜、吃饭、洗碗都把手机放在一边,经常开着扬声器看到半夜。”有不少网友反映,自家父母悄然间迷上了微短剧,花钱充值不说,甚至连“眼睛直淌泪”也不止不休。这究竟是怎样的魔力?(一)短剧爆火、热度“狂飙”。这些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的剧集,题材五花八门,以快节奏、高密度、强冲突、多反转著称。霸总娇妻、穿越复仇、赘婿逆袭、豪门恩怨、甜宠虐恋、战神巨富等爽点爆棚、嗨点不断,俘获了大批用户。不只有闲的老年人,忙碌的中青年群体同样是“被收割对象”。尽管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沉迷于此,但只要分享出来,往往可以找到“同好者”。安静的午夜,闪烁的屏幕,又土又上头的微短剧“榨干”了不少中青年人的睡眠时间。此外,借西方面孔演绎出来的微短剧,还让一位位“霸道总裁”和“玛丽苏”成功走出国门,展现出超强的吸睛与吸金能力。“都是老套路了,但我真的太投入了。”似曾相识的评论让人感叹,“原来全世界都吃霸总这一套”。《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约是两年前的10倍。据预测,今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一些爆款微短剧,制作成本不过几十万或百来万元,拉动的营收却达到千万元级别。如此“泼天富贵”之下,资本纷纷入局,火是越烧越旺。(二)“智商➖100,快乐➕10000。”形象的观后感,道出了眼下微短剧爆火的秘密。碎片化的“杀时神器”。微短剧时长短小、随时可刷,一部短剧一两个小时即可刷完。诚如“嗑瓜子效应”指出的,人们在做某些简单重复且能立即获得满足感的事情时,难以自控、容易上瘾,微短剧就是便携瓜子。强刺激的“情绪价值”。半分钟一个冲突、两集即可完成复仇、五集便能走向人生巅峰、十集已数不清反转次数……冲突强烈的剧情中,形象化演绎的正是“以前对我爱搭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的心理期待,堪称为观众集体造梦。定制化的“精准投放”。通过用户的观看习惯,借助于强大的算法,平台总能精准刻画出屏幕前的“你”,再投其所好进行推送。与“信息茧房”效应类似的“短剧茧房”由此而生,其更易满足用户潜意识中的“期望舒适”,更难戒断。(三)欲罢不能、难以抽身,等到恍然反应过来,多少都有“中毒”症状。显而易见的是金钱投入。一个个19块9、39块9的充值页面,看似不多却架不住积少成多。更何况,某些短剧早就为充值步步为营。声称VIP全平台畅游,却以小字号备注“特定剧集除外”;刚在此平台完成付费,便又被引流到彼平台上,“割韭菜”套路层出不穷。花钱看剧,也要搭上时间精力。一天不过24小时,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极为“懂你”的微短剧,往往在快速反转的关键时刻留下“钩子”,“刷到不能停”,你的时间也被其狠狠占据。媒介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载体。微短剧的有限时长,决定了它必然极尽压缩,摒弃一切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专攻人的爽点。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种“二极管”式的思维方式,也在助推着极端浅薄。同时,为了让爽感更爽,前期矛盾冲突必须制造得尤其激烈。两性、地域、贫富……都可拿来大做文章。某些冲突与剧情以及现实毫不吻合,“无名之火”让演员都深感浮夸,但并不妨碍其收割流量。某种程度上,微短剧是另一种“毒鸡汤”,看似喝得酣畅淋漓,实则是在塑造某种粗陋的拟态环境。“所谓的爽点,就是我富你穷;或者我出身高贵,碾压别人。对成功的理解非常苍白单一,剧情也直白到无所顾忌的程度。”现实生活中的稀缺情境,长篇剧作不好直给的情节,微短剧输出得毫无心理负担。观众在偏好茧房里爽了又爽,固有印象随之加深。难怪有论者愤愤然,这哪是简单的“电子榨菜”“火锅短剧”,叫“赛博毒品”也不为过。(四)媒介是人的延伸,同样也反作用于人。回望历次媒介形态的改变,带给人类的变革影响远比最初以为的深刻。犹记电视普及之时,这种比广播更全方位、高强度的感观刺激,被认为制造了一批“沙发土豆”,同时容易诱发恐惧人际交往、缺乏沟通能力的“电视孤独症”。上世纪80年代,面对电视这样的强势媒介,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认为,因为电视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都没有复杂要求,所以其不能分离观众,由此摧毁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边界,导致儿童思维的成人化,童年也就消失了。波兹曼本来还寄希望于电脑时代可以重新塑造成年人与儿童的防火墙。但很显然,互联网时代,媒介形态在高强度、高刺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微信文字的碎片化阅读,到情节低劣的有声书小说,从五花八门的短视频,再到异军突起的微短剧……时间越切越碎,门槛越来越低,刺激越来越强,浅层次的媒介流行开来,也让“大力出奇迹”成为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他们取悦我们,也在驯化我们”。当“投喂”越来越低智,深度思考能力“长期赋闲”,大脑则“用进废退”。科技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历数人的大脑在语音时代、文字时代,以及大批量书籍报刊传播时代的差异,并引证了大量神经生理学、文化发展史的文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浅薄”了——较之历史上所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让人分神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文字失语、书写失能、思考力弱,恐怕皆是这种“分神”带来的副作用。(五)从野蛮生长到走向规范,是许多新兴业态的必由之路,微短剧也不例外。立足行业内部,题材高度同质化,情节脉络千篇一律,角色形象千人一面,迟早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沦为刺激感官的“流量垃圾”。诚然看时很爽,但受众本身乃至整个社会终究会冷静下来思考,比如对被短剧抢走的时间的惋惜,对自身被短剧征服后产生的遗憾等。如果不能找到新的真正能触动人心的秘诀,很难说用户会停驻多久。从外部监管来看,有关部门已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备案管理,并通过持续的专项治理,到对于“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进行清除,从优化算法推荐、完善推流审核机制,再到加强规划引导、打造精品力作,传递出的信号再清晰不过。各平台也应声而动,对于违法短剧及账号进行了严厉打击。内外部约束都在收紧,“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已成为行业内部的发展共识。如今的微短剧行业,已有专业团队纷纷入局,科班演员加盟出演,品质也在持续提升。(六)微短剧还能火多久?不管答案是多久,可以肯定的是,对注意力的争夺不会停止,一种种形态将继续“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习惯了碎片化、强刺激的用户,是否能够接受严肃内容、进行深度赏析,甚至是否仍然能拥有对生活本身的客观、理性、平和的判断力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所有人,理当习得一份当下媒介环境的生存指南。毕竟,在注意力市场上,每个人都应当是主动的消费者,而不是被动被收割的韭菜。撰文:杜梨
3月28日 上午 7:05
其他

深圳原常务副市长黄敏,被查

3月14日,广东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深圳市委原常委、原副市长黄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审查调查。黄敏
3月14日 下午 3:25
其他

大会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回答记者提问。图源:新华网中新社中新网记者提问: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是否邀请国务院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谢谢。娄勤俭:去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大会发言人邀请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志出席了记者会。李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就媒体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以及政府自身建设作了深入阐述,也明确整个任期的工作思路。明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就要开幕了,李强总理将作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受国务院委托将向大会书面提交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应该说,社会的主要关切在上述三个报告中都有具体的回应。这三个报告经大会通过后,将向社会公布,媒体和公众都能很方便地了解相关内容。同时,大会新闻中心将增加部长记者会和“部长通道”的场次和出席人数,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就外交、经济、民生等主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权威解读有关政策措施,对社会关注问题作深入解读和说明。此外,还将举行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办好“代表通道”等,为中外记者提供更多的采访机会。统筹考虑以上安排,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本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实录来源:人民网、中国网
3月4日 下午 1:00
其他

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发文,回应网络传言

3月3日晚间,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养生堂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睒睒在微信公众号“农夫山泉”上发文《钟睒睒:我与宗老二三事》,缅怀、悼念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并回应相关网络传言。钟睒睒表示,宗庆后一直是他尊敬的企业家。宗庆后与他亦师亦友,也互为竞争对手。前些时日得知宗庆后病重,他立即托人请求探望,但彼时宗庆后已不便见客,遗憾未能成行。宗庆后逝世后,他前往灵堂叩拜吊唁、敬献花圈,并对宗庆后的家人表示慰问。“未曾想,借宗老离世,网络上却出现了大量对我个人及农夫山泉的诋毁,这绝非宗老所乐见。作为被意外卷入事件漩涡的当事人,我有必要借与宗老生前几件值得追忆的往事,做一个澄清。”钟睒睒在文中说。钟睒睒
3月3日 下午 9:48
其他

夏巴兹·谢里夫再次当选巴基斯坦总理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3月3日,巴基斯坦新一届国民议会召开会议,投票选举新一届政府总理。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主席、前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当选为新一届政府总理。巴基斯坦宪法规定,组阁成功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须在国民议会进行投票,只有获得336个席位的过半数——169个席位才能正式获得下届中央政府的执政权,组阁成功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提名的总理候选人才能当选巴基斯坦总理。据报道,夏巴兹·谢里夫在总理选举中获得201票,其对手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PTI)的总理候选人奥马尔·阿尤布·汗获得92票。夏巴兹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党(PPP)、巴基斯坦统一民族运动党(MQM)和巴基斯坦独立党(IPP)的共同支持。当地时间2月20日晚,巴基斯坦两大政党——穆斯林联盟与人民党宣布将组建联合政府,夏巴兹·谢里夫与人民党主席、前外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举行联合记者会,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夏巴兹·谢里夫出生于1951年,是巴前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弟弟,他曾于1997年、2008年、2013年三度出任旁遮普省首席部长,2018年3月被推选为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主席,2022年4月当选巴基斯坦总理。2023年8月,夏巴兹·谢里夫宣布,其政府任期于2023年8月9日结束,并将权力移交给看守政府。2月13日,夏巴兹·谢里夫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图源:视觉中国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夏巴兹·谢里夫此次当选巴基斯坦第24任总理,使他成为了巴基斯坦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续当选总理的政治家。谢里夫家族与布托家族是巴两大政治世家。19世纪末,谢里夫家族从克什米尔移民到旁遮普,创建家族企业,并发展成为巴最大财团之一——伊特法克集团,拥有巴最大钢铁厂等几十家企业。夏巴兹主政旁遮普省期间曾与中方密切合作,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建成投产的重大能源项目——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就坐落在旁遮普省。他就任巴总理后,也积极推动了包括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在内的一系列大型基建工程。2023年7月5日,巴基斯坦政府在总理府举行庆祝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的活动。时任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致辞中表示,10年来,巴中经济走廊创造出巴基斯坦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使巴正转变为地区乃至世界快速增长的国家之一。无数巴中两国工程师和建设者团结合作建设走廊,创造了历史。巴方愿以全新活力继续推动走廊发展,探索新机遇,造福两国人民。
3月3日 下午 6:06
其他

村干部占地盖别墅?官方通报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曝光广东省揭阳市所辖的普宁市陂老村一村干部拥有60亩地,光宅基地就接近7亩,家里修建得如同宫殿。还有40亩地盖起了高楼、别墅等。网曝视频截图3月2日,普宁市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核实,网民反映的村主任实为该市下架山镇陂老村村民黄某雄,从事家私生产、经营。其曾于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相继担任陂老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3月后不再担任。黄某雄因涉嫌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已于2024年1月9日被刑事拘留,2月2日被批准逮捕。目前,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3月2日 下午 4:49
其他

贵州通报女企业家讨工程款事件:成立调查组全面审查

2月26日,《中国经营报》刊发《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
2月28日 下午 5:28
其他

马克龙语出惊人,被“群拒”

自法国总统马克龙说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可能性”的惊人言论后,已遭欧洲多国领导人轮番拒绝,包括北约秘书长在内纷纷表示,没有向乌克兰派兵的计划。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26日,马克龙在巴黎举行的“支持乌克兰国际会议”后表示,西方国家领导人当天讨论了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性,现阶段没有达成官方共识,但随着事态发展,未来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俄罗斯无法在这场冲突中获胜。”马克龙说。但具体怎么做,他拒绝详细阐述,称要保持“战略模糊”。2月26日,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举行的“支持乌克兰国际会议”结束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图源:视觉中国马克龙的说法引起了轩然大波,俄方27日表示,北约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将等同于宣战。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7日回应称,俄方已经注意到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关相关国家已讨论可能向乌克兰派遣武装力量的说法。佩斯科夫表示,在此情况下,应该谈论的不是可能性,而是(俄与北约直接冲突的)不可避免性。这是我们现在的评估。这些国家也应该进行自我评估并提出问题,这样做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是否符合这些国家公民的利益。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副主席科萨切夫27日通过社交媒体称,如果北约向乌克兰派遣军队,这可视为该组织直接参战,也可视为向俄罗斯宣战。与会的西方多国领导人也火速反驳马克龙的说法。德国总理朔尔茨27日表示,欧洲或北约国家不会向乌克兰派遣部队。“很明显,我们讨论了如何(向乌克兰)提供支持。但乌克兰不会出现欧洲国家或北约国家的地面部队和士兵。这是我们一开始就达成的协议,这也同样适用于未来。”朔尔茨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在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总统拜登已明确表示,他不会派遣美军前往乌克兰作战。他还强调,早在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拜登就表示不会派遣美军前往乌克兰作战。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27日确认,北约固然在为乌克兰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但是该联盟没有计划直接派兵。意大利外长安东尼奥·塔亚尼27日也表示,“我们就派兵开展讨论时需要审慎,不能让别人以为我们在与俄罗斯作战。”斯洛伐克同样没有向乌克兰派军的打算。斯洛伐克总理菲佐26日透露,一些北约和欧盟成员国正在考虑通过双边协议方式向乌克兰派兵,但斯洛伐克没有这一打算。欧盟和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派兵不会迫使俄罗斯妥协,只会引发局势升级。他甚至表示,西方应对战争的方式是“绝对失败”的。波兰总统杜达26日表示,欧盟和北约国家对是否向乌克兰派遣军事人员一事的看法存在分歧,波兰也没有做出派兵决定。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也表示,不存在向乌克兰派遣军队的问题。他相信对于大多数北约成员国同样如此。据媒体此前的报道,俄乌战场上的乌克兰军队正陷入兵员严重短缺的状况,有的营甚至仅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士兵,导致前线人员精疲力竭、士气低落。同时,乌克兰也面临着弹药短缺的问题。当地时间25日,“乌克兰2024”论坛在乌克兰基辅举行。乌国防部长乌梅罗夫在论坛上回答记者有关西方国家延迟向乌交付武器时表示,大约50%的援助没有按时交付。乌梅罗夫说,如果不能及时交付,前线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2月28日 上午 8:24
其他

俄乌局势对中国的启示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在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两年来,这场冲突在全球引起了极为强烈而持久的关注。战火还在燃烧,尚未看到结束的迹象。如何评价当前的冲突现状?目前阻碍和平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这场冲突该何去何从呢?怎样结束才能让各方的损失都降到最低?俄乌冲突对全球的安全形势、政治、经济等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有什么启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文在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知事会客厅”直播节目(回放)中分析,俄乌冲突是中国崛起可能面临西方全面压制的一次预演和演习,在观察、思考、研究、剖析这场冲突中,可以从中学到三个重要方面的经验,即反制裁能力、珍惜和平,以及保持战略冷静与战略定力。视频截图这场持久冲突可能“印巴化”知事:本周六(2月24日)是俄乌冲突爆发两周年,目前俄乌战火还在燃烧,尚未看到结束的迹象。您如何评价目前的冲突现状?王文:在21日的第十届全球治理论坛上,人大重阳发布了研究报告《俄罗斯未来重塑,中国可积极引导》,这份报告基于我们在过去两年来五次赴俄罗斯共21个城市的调研,核心观点就是俄乌冲突未来会如何发展。过去40多年,我们一直享受着和平红利,缺乏对战争的直观感受。我在克里米亚亲历了空袭,那种恐惧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俄乌冲突的未来发展,我首先要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这场冲突中,每一颗子弹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同情心和关怀。至于冲突的持续时间,我过去两年的预测已经被验证,冲突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持久战”。我对冲突的短期结束持悲观态度,中期来看,可能会“印巴化”,变得同印度、巴基斯坦一般,最终在实际控制区设立停火线;长期来看,它可能会持续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在外交层面上,我们呼吁西方国家停止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因为这只会导致更多的死伤。2月20日,顿涅茨克地区阿夫杰耶夫卡,俄乌冲突持续,受伤的乌克兰军人从阿夫杰耶夫卡撤离后,他们的军事装备堆积在撤离点。知事:俄乌各自的诉求其实是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您认为美西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王文:美西方的目标很简单,通过冲突完全打垮俄罗斯,甚至瓜分俄罗斯,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表示,“西伯利亚太大,不能由俄罗斯独自管理”,明显是在挑衅,暗示要瓜分西伯利亚。希拉里还鼓动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独立,以此分裂俄罗斯,削弱潜在的竞争对手。我去过俄罗斯21个城市,东南西北中都跑了一圈,发现大多数俄罗斯人已经放弃了对西方的幻想。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2月17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发言更是撕碎了所有的面具,他说“你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单上”,其用心昭然若揭。2月17日,德国慕尼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中发言。这场冲突显露了赤裸裸的国际竞争,表明现实主义的“你死我活”的国际竞争仍然存在。西方的战略目标之一是通过乌克兰拖住俄罗斯,再通过俄罗斯来压住欧洲,使欧洲完全倒向美国。通过塑造敌人,来实现大西洋联盟的重新团结。另一方面,通过这场冲突,西方取得了一些蝇头小利,包括能源和军工方面的利益。美国军工股价上涨,武器销量大增,而通过炸毁“北溪”管道,美国取代了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往来,能源、军工都赚得盆满钵满。最后谁遭殃?这场冲突的最大输家是乌克兰,乌克兰人民遭受了重大伤害。其次俄罗斯也受到了制裁的影响,欧洲是第三个输家,是不明智的参与者,缺乏战略智慧,导致物价飞升、通胀高企,自主性丧失,实在是得不偿失。知事:虽然美国近期放缓了援乌进程,但欧洲国家却异常主动,不仅英法高官近期频访乌克兰,法国总统马克龙还和德国总理朔尔茨一道,重申继续为乌克兰提供财政支持的立场。您如何看待欧洲援乌的主动性?王文:欧洲国家渴望保持对世界的领先地位,延续过去百年的辉煌。然而,从硬实力的角度看,欧洲正陷入困境,缺乏大型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品牌,电子商务和智能科技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宠。连曾经强大的汽车业,如德国的BBA(奔驰、宝马、奥迪),也在新能源汽车崛起中受到冲击。欧洲似乎缺乏务实主义的情怀,无法看到全球战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的情怀似乎过于理想主义。一项数据显示,在乌克兰前线士兵中,女性的比例已经达到24%,这让人不禁想问,等到男人、女人都打光了,儿童是不是也要上前线?欧洲是真心关心乌克兰吗?为什么这时候不关心乌克兰的女性和儿童,反而让她们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许多欧洲的智库学者把援助乌克兰视为政治正确,这种思维导致欧洲在政治决策上缺乏真正的战略视野。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援助是否合理应该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而不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观点。世界政治需要回归到务实主义的轨道,更关心社会大众的切实利益。2024年2月16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双边安全协议。今年开启和谈的可能性不大知事:您觉得今年有可能会开启和谈吗?王文:今年开启和谈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2022年4月,双方已经开始和谈,5月甚至准备签署停战协议。然而,美国在那个夏天提供更多军备装备,并敦促乌克兰重新发动进攻。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乌克兰于9月发动了大规模反攻。去年5月,欧洲再次增加援助并要求乌克兰继续反攻,然而至今未见实质进展。每当和谈出现时,西方,包括欧洲和美国,都倾向于加大军事援助,希望乌克兰继续打下去。美国政客更强调,这是一场成本低廉的战争,因为美国在冲突中没有死伤,仅花费几百亿美元就能压制俄罗斯。所以实际上美国并不愿意结束冲突,和解对美国而言并无好处,他们不想轻易放弃这一优势。泽连斯基也不愿意和解,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终结。总体来说,西方不太可能让冲突停止,因为这对其是有利的。对乌克兰人民来说,这场战争令人同情,而且在短期内很难看到结束的迹象。2024年,如果特朗普重新上台,尽管他声称会取消对乌克兰的军援,但实际操作可能并不容易,因为冲突对美国有一定利益。知事:最后这场冲突该何去何从呢?怎样结束才能让各方的损失都降到最低?王文:中国对于俄乌冲突的影响及其走向存在深刻思考。尽管有人声称“中国是这场冲突的赢家”,但实际上中国在多个方面受到了冲击。首先,中国在乌克兰的大量投资和港口受到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实际利益。其次,西方的舆论战渲染称“中国在背后支持俄罗斯”。第三,冲突的持续可能导致粮食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国际波动。中国是全球维护和平的力量,希望俄乌冲突能够和平解决。然而,冲突结束的路径并不容乐观。目前,西方陷入僵局,难以找到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俄乌双方领导人以及国际社会都能够更加务实地思考,最终形成一种妥协,解决当前的困境。知事:但可以肯定的是,俄乌双方都不能实现他们最初的目标了。王文:是的,战争永远没有全胜之说,中国古代就有了“善战者不言战”的智慧。真正伟大的将军或政治家通常会采取“先胜后战”的策略,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明的。战争往往是最后的政治手段,是当你在政治手段上无法达成共识时的无奈之举。知事:纵观两年来的战况演进、外交博弈,您认为俄乌冲突对全球的安全形势、政治、经济等有哪些影响?王文:在人大重阳发布的《俄乌冲突两周年:影响与启示》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俄乌冲突的十大影响。在安全领域,俄乌冲突之后出现更多地缘冲突,世界陷入二战后最混乱的安全局势。据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冲突数量达183起,创近30年之最。在社会领域,俄乌冲突造成一场巨大的人类悲剧,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在规则领域,俄乌冲突助推贸易、金融“泛武器化”趋势,世界出现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制裁与反制裁潮。一方面,金融武器化,结局是去美元化加剧;另一方面,贸易武器化,结果美欧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在政治领域,俄乌冲突加剧全球阵营化对抗,世界出现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国家群体分裂。在观念领域,俄乌冲突成为全球进一步分裂的催化剂,诱发冷战后世界的思想大分流。在经济领域,俄乌冲突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全球供应链遭遇二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动荡。在科技领域,俄乌冲突凸显高科技对国家安全的至关重要性,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轮高科技实验。在能源领域,俄乌冲突分化全球绿色转型进程,气候治理面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大拖延。在金融领域,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货币格局多极化的量变积累进程加快,全球资本市场出现2008年以来的最大动荡。在全球格局上,俄乌冲突加速推进“百年变局”,国际社会进入二战结束以来从未见过的“大争之世”。俄乌冲突的三点启示知事:近期,巴以冲突吸引了更多的全球关注。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他们如何看待、比较俄乌和巴以这两场冲突的?王文:我认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对待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双重标准和对人权关切的放弃。西方认为以色列在战场上的激烈行动是合法捍卫主权,而对俄罗斯则视为“国家恐怖主义”。不仅如此,美国还接连否决安理会涉巴以决议。这反映了西方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不一致和严重的双重标准,以及出于所谓利益而放弃对人权真正关切的现实。从更深层次讲,这反映出西方文明缺乏灵活性。在西方文明里,只存在两元对立,恶就永远恶,善就永远善,然后就可以以善自居,代表善来消灭对方。西方政客也常常将中国揣摩成黑暗和邪恶,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文明基因里出现了太多令人不齿和过于简单化的事情。美国目前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应该反思自己到底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过去二十年,美国外交有没有给世界作出过实质性贡献?一件都没有。2月20日,美国纽约,全球采取行动组织的活动人士呼吁美国停止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知事:在俄乌冲突的两年中,出现了许多的“出乎意料”。比如俄罗斯在美西方的金融制裁下,卢布先跌又涨;西方企业撤出俄罗斯后,俄国内的实体经济反而得到了发展,国内产供链也没有紊乱;而且“全球南方”国家并没有站队西方一起制裁俄罗斯。您如何看待这些“出乎意料”?俄乌冲突对于中国有哪些启示?王文:在观察、思考、研究、剖析这场冲突中,有三个重要方面的经验。第一是借鉴反制裁能力:西方对俄罗斯实施2万多次制裁,但俄罗斯成功展现了强大的反制裁能力。俄罗斯央行灵活应对,特别是卢布结算令,对抗制裁并保持相对稳定。第二,提醒国人要珍惜和平。战争不是儿戏,必然伴随悲剧。所以我们要珍爱和平,要创造各种条件维护和平,同时发展更强大的手段来遏制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三,保持战略冷静与战略定力。在面对挨打和被诱骗打别人的可能性时,要保持战略定力,使中国更强大,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和开放来提升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使强国之路更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图源:视觉中国报告:俄乌冲突两周年:影响与启示
2月22日 上午 10:07
其他

普拉博沃赢了

据新华社最新消息,印度尼西亚多家民调机构快速计票统计显示,现任国防部长普拉博沃·苏比安托搭档梭罗市现任市长吉布兰·拉卡布明·拉卡,赢得正副总统选举。另据参考消息报道,根据对全国各地投票站抽样统计的50.7%的选票,普拉博沃获得了近60%的选票。印尼现任国防部长普拉博沃·苏比安托
2月14日 下午 7:41
其他

“超级选举年”到来,世界各国将如何抉择

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为主题,围绕经济社会和国际安全形势展望等议题展开研讨。论坛发布由人大重阳课题组撰写的《Y型路口上的世界——2024年人大重阳宏观形势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国博弈、地缘冲突、经济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因素不断扰动各国乃至全球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2024年,世界在政治、安全、经济、金融、社会等五个维度面临“Y”型路口的选择,形成“十面埋伏”布局,那些“进而分叉”的国家则面临着“Y”型路口选择,这些选择关乎一国发展道路的选择。面临新一轮重大选择,各国将如何选择?《报告》通过对2024年举行全民选举的国家和地区情况的梳理与分析后指出,2024年为“超级选举年”,预计将有78个国家和地区举行总计83场全民性参与的选举,涉及人口数量达4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60%。展望2024年全球选举,可简要归纳为:大国轮番打擂、区域强国左右顾盼、其他国家闻风而动。同时,“大选”被众多观察家称为“2024年全球最大的风险”。选举过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势必将面临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或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正努力走“以义利促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努力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稳定习惯与确定性;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自身产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但仍有部分国家的一些政客为了一己私利,打算走过去“零和博弈”“小院高墙”的老路,甚至还有一些试图走“损人害己”“鱼死网破”的绝路。《报告》指出,2024年,国际安全局势进入一个复杂、多变、动荡的特殊时期。俄乌硝烟至今未散,严重外溢效应让欧洲饱尝高通胀、大罢工之苦。巴以旧恨复添新仇,加沙人道灾难完全超过人类良知极限,连锁反应已波及国际海运。亚太地区冲突围绕中国展开,印巴冲突加剧边境紧张、缅甸内战炮火波及国内民众,半岛局势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南海风云变幻莫测。此外,拉美地区同样情况不容乐观,委圭领土争议愈演愈烈、墨西哥毒贩越发猖獗,利益冲突波及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激烈的大国对抗和紧张的地区冲突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为报告内容,更多信息详见链接
1月19日 下午 6:47
其他

不想被美国控制的,自己组了个团

随着红海局势持续恶化,货轮接连遇袭,欧盟决定成立海军特派团,开展红海护航行动。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去年底美国宣布组建名为“繁荣卫士”的红海护航联盟后,欧盟国家应者寥寥,原因是“不想被美国控制”。如今美英对胡塞武装发动多轮空袭,进一步激化地区局势,欧盟国家更是不愿与美国在红海的行动扯上关系。据新华社报道,多名欧洲联盟成员国外交官16日表示,为保护通行红海水域的船只免遭也门胡塞武装袭击,欧盟多国已初步支持成立一个海军特派团。按照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此前说法,他已向欧盟各国提交欧盟开展海事行动、确保红海航行自由的方案。多名欧盟外交官说,这一方案由欧盟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提供初步支持,海军特派团最迟不晚于2月19日成立。鉴于近期地区紧张局势加剧,希望尽快推动议程,将于1月22日召开外长会讨论这一方案。当地时间1月10日,埃及伊斯梅利亚,一艘船通过苏伊士运河驶向红海。图源:视觉中国欧盟为何不愿参与美国牵头的红海护航行动,而是寻求单独组建护航联盟。首先,联盟指挥权是绕不开的问题。多名欧盟外交官已经表示,欧盟此次开展的红海护航任务,将由欧盟指挥。已在这一地区部署军舰的法国和意大利,以及计划派遣“黑森”号护卫舰的德国,将率先展开任务。而此前美国宣布组建护航联盟后,法国就率先表示,法国军舰将由法方指挥,不受美国领导。意大利国防部也表态称,应意方船东要求,将向红海派出一艘护卫舰,隶属于欧洲联盟“阿塔兰塔”打击海盗的护航行动,而不是“繁荣卫士”行动的一部分。有欧盟外交官直言,问题的关键始终在于谁拥有指挥权和控制权。如果联合行动在欧盟或北约的框架内进行,那每个国家都能保持政治控制,但若是在一个“自愿组建”的联盟中,规划出这一框架的国家则掌握着控制权。第二,在美英对也门胡塞武装实施多轮空袭后,胡塞武装已誓言发起猛烈报复,称美英所有“利益”均为“合法打击目标”。对此,一些欧盟国家决定与美英的军事行动保持距离。当地时间1月11日,一架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在对也门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后返回塞浦路斯。图源:视觉中国法国总统马克龙16日表示,巴黎“决定不加入”美英联军对也门胡塞组织的打击行动,以避免该地区局势“升级”,并再次呼吁在加沙实现停火。马克龙说,法国决定不加入对胡塞组织的“先发制人打击”,“因为我们的立场是寻求避免任何升级”。他认为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外交”问题。马克龙还警告以色列不要继续在加沙进行针对性不足的行动。“这也符合以色列的长期安全利益,考虑到这对整个地区和以色列本身的安全所造成的影响,继续目前的行动是要冒长期风险的。”第三,以色列对加沙民众的集体惩罚正招致越来越多的批评,美国与其盟友的分歧正逐渐加深。当地时间1月17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布消息称,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已有24448人死亡、61504人受伤。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戴维·埃尔南德斯指出,欧洲民众对以色列越来越持批评态度,一些欧洲国家政府因而非常担心,加入美国主导的红海护航联盟会引发本国选民反对。英国舆观调查公司最近一项民意调查发现,西欧国家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西班牙和意大利民众,认为以色列应当收手。当地时间1月17日,加沙地带拉法,巴勒斯坦人检查他们在以色列袭击后被摧毁的家园。图源:视觉中国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发起红海护航行动,是想让盟友分担护航成本,甚至拉盟友下水,继而减轻新一轮巴以冲突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压力。当前,红海局势持续恶化,紧张形势仍在不断升级。当地时间16日,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称,袭击了一艘经红海驶往以色列的货船。而美英国家则对也门境内的胡塞武装目标再次实施了空袭。红海航线在全球海运航线中地位重要,商船在红海水域频繁遇袭已迫使多家国际航运企业宣布暂停这一航线,转而绕行非洲南端。这可能导致船期延误而产生额外费用,进而增加航运成本。央视新闻援引《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截至当地时间16日,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和川崎汽船等日本国内三大航运公司已决定所有船舶停止穿越红海海域。今年1月1日至11日,苏伊士运河船舶交通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0%。自去年11月下旬以来,全球12米左右的长集装箱的平均运输成本几乎翻了一番。英国议会下院商业贸易特别委员会主席利亚姆·伯恩说:“现存的真正风险是,在通胀开始放缓之际,红海战事将推高物价。世界银行已经发出全球供应链将再次陷入危险的警告。”红海紧张局势是加沙冲突外溢影响的表现之一。缓解局势紧张,归根结底还是要推动巴以冲突降温,实现停火止战。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开罗同埃及外长舒克里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方对近期红海局势急剧升温深表关切。王毅表示,红海水域是重要的国际货物和能源贸易通道。中方呼吁停止袭扰民船的行为,维护全球产供链畅通和国际贸易秩序。同时我们认为,安理会从未授权任何国家对也门使用武力,应避免给红海紧张局势火上浇油,推高地区整体安全风险。王毅强调,红海局势紧张是加沙冲突外溢的突出表现,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平息加沙战火,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甚至失控。各方有必要依法共同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同时切实尊重包括也门在内红海沿岸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参考消息等
1月18日 上午 7:53
社会

国务院任命胡海峰为民政部副部长

据人社部官网1月16日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宋其超为财政部部长助理;任命胡海峰为民政部副部长;任命郝军辉为国家消防救援局政治委员。免去田学斌的水利部副部长职务;免去徐平的国家消防救援局政治委员职务。截图来源:人社部官网
1月16日 下午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