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忽左忽右208|从北溪管道看俄德天然气大博弈

忽友功德箱 忽左忽右Leftright 2022-11-18





本期介绍
北溪管道自2011年铺设完毕以来,一直是德国掌握欧洲天然气定价权的有力抓手。2022年9月26日,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北溪管道一号、二号相继发生爆炸,导致大量天然气泄漏,这一爆炸事件与俄乌冲突叠加,无疑让长期严重依赖来自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措手不及。本期节目,能源专家周小康再次做客,从北溪管道解析俄德能源大博弈。


背景资料补充

北溪管道路线 
北溪天然气管道(德语:Nord Stream;俄语:Северный поток)是一个离岸天然气管道项目,包含1号、2号两条平行管道,从俄罗斯维堡起步,穿越波罗的海一直到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由北溪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营运。北溪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有:Gazprom International Projects LLC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占比 51%、Wintershall Dea AG (巴斯夫子公司)占比15.5%、PEG Infrastruktur AG(意昂鲁尔燃气公司子公司)占比 15.5%。
北溪1号管道于2011年5月铺设完毕,并于同年1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7月27日,由于北溪-1天然气管道一压气站的一台涡轮机将停止运行,北溪-1管道供气量将减少一半。
北溪2号项目已于2021年9月6日建设完毕,并于同年的10月5日起开始测试送气。北溪2号管道总长度约1,222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海底管道。该设计输气能力为550亿立方米/年,预计能为德国提供一半左右的天然气供给(2017年德国从俄罗斯进口了53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2022年2月22日,在美国的压力下,德国政府宣布中止北溪2号输气管道的启用审核程序。


巴斯夫


巴斯夫(自2008年1月14日起更名为巴斯夫欧洲公司,BASF SE)是一家德国的化学公司,以收入衡量的世界最大的化工康采恩。缩写BASF是由以前的全名“Badische Anilin-und-Soda-Fabrik”(巴登苯胺苏打厂)而来。整个康采恩拥有来自全世界超过170个国家的客户,在众多不同领域销售超过8,000种工业产品。2012年,创造产值721亿欧元,实现利润约48亿欧元。巴斯夫欧洲公司五大商业领域分别是化学品、特性产品、功能性材料与解决方案、农业解决方案、石油和天然气相关产品。

在能源行业,巴斯夫的子公司Wintershall与俄罗斯天然气生产商Gazprom合作,在2003年建成了合资企业Achimgaz,在西西伯利亚的Urengoy-Feld共同开采天然气和防冻液。在之后40年里,将会每年最多开采出8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300万吨防冻液。在中欧和东欧的重要合作的成果之一就是北欧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

2018年9月27日 — 巴斯夫与LetterOne(一家位于卢森堡关注电信、能源的国际投资公司)签订最终交易协议,同意合并各自的石油与天然气业务,并成立一家名为Wintershall DEA的合资公司,LetterOne将把所有其持有DEA Deutsche Erdöl AG的股份注入给Wintershall控股公司,以获得新合资公司发行的新股。Wintershall将更名为Wintershall DEA,总部将分别位于德国卡塞尔和汉堡。巴斯夫最初会持有67%的Wintershall DEA普通股,LetterOne将持有33%


Gazprom 总部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Gazprom)是俄罗斯的国有控股天然气企业,总部位于圣彼得堡。截至2019年,它的销售额超过1200亿美元,被列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上市公司,也是俄罗斯收入最高的公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政府创建了一个天然气工业系统。在1965年,它形成了集天然气勘探、发展及分配一体的天然气工业部。1989年8月,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公司,也就是后来被命名为concern gazprom 公司,就成为苏联第一家天然气开采公司。公司在随后进行了部分私有化,但俄罗斯政府仍然持有主要股份。2011年,俄天然气公司开采了513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球开采量的17%以上,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8%。

俄天然气公司的主要气田位于西伯利亚西部的鄂毕湾附近,而未来的主要气田则位于亚马尔半岛。公司还拥有近158,200公里的天然气输气干道,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天然气运输系统。俄天然气公司还拥有众多的子公司,涉足包括财务、媒体和航空等多个领域。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是北溪2号股份公司的俄方持股者,负责执行此耗资95亿欧元的计划,并且承担一半的费用(47.5亿欧元)。余下的50%股份由5家欧洲国家的公司出资,其分别是法国ENGIE、奥地利OMV、荷兰SHELL、德国Uniper和Wintershall。

 
内容节选计阅读15分钟


德国希望借助北溪管道掌控欧洲经济话语权


周小康

谈及全球能源市场的油气运输、油气管道,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焦点,有一些名字会经常性地出现在大家视野当中。最受大家关注的,那毫无疑问是与俄欧、俄美之间复杂关系相关的北溪管道。北溪管道是过去十来年时间里面最频繁的新闻焦点。


实际上北溪是两条管道构成的,北溪一号和北溪二号,是一个绵延非常长的项目,跨越了两任政府,分别是社民党的施罗德政府和长期执政的默克尔政府。但施罗德政府在历史上不是一个执政时间非常长的德国政府,后面就是长期执政的基民盟的默克尔政府。这两任政府分别修建了一条管道,穿越整个波罗的海。而俄德之间关系背后是俄欧和俄美之间关系。


如何理解北溪管道?最关键要抓住一条,北溪管道实际上是一条专门为德国服务的管道,尽管气到了德国之后,德国可以再把气输送到其他欧洲国家,比如像奥地利或者波兰,但这条管道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专门为德国造的,因为他穿越波罗的海底部,没有陆上的过境国,就可以避免我们之前节目里说过的很多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历史上苏联出口红色天然气,是有东欧卫星国作为过境国的,而随着苏联解体之后,过境国的数量又一步增加了。大体上可以说过境国是欧洲陆上天然气管道一个与生俱来的问题,因为国家比较破碎。而穿越波罗的海底部可以直接连通俄罗斯和德国,大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产量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一次我们也聊到,最初的时候,油气储存是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靠近乌克兰、靠近苏联的边境,比较容易送到东欧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需要的气量更大,往东面寻找新的大气田,在俄罗斯靠北极圈的部分的地方开始陆续有所发现,其中最大的一块来自于亚马尔半岛所属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共和国,已经非常靠近北极圈,是极寒之地。但是,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向东其实离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不算特别远。最理想的方式是从圣彼得堡芬兰湾再通过波罗的海的管道到德国,过程当中就没有过境国去使绊子。在这个过程可以发现德国对于北溪管道的兴趣非常大,几乎是明面上的。


当然修建北溪管道背后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德国在欧洲是一个经济巨人,但德国也有很多的政治诉求,比如由经济带动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话语权:多拿俄罗斯的天然气,甚至成为俄罗斯天然气最大的第一手买家,他先拿再供给其他的周边国家,使得其他的国家都在德国的下游,对于德国掌控欧洲经济是非常有作用的。所以我们谈到北溪管道,不应该一开始就把视线放到俄美矛盾上:美国处心居虑、要搞垮欧洲经济…其实不是,最初修建北溪管道是因为德国想要在欧洲经济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对于周边国家有更大的控制力,甚至于长期占据欧洲对俄外交政治的第一线。所以,德国这两届政府非常强调一定要推进这个项目,甚至于当中穿插着大量的其他的矛盾,也不得不推动欧盟去做妥协。这也解释了北溪管道作为一个经济能源项目,为什么最后和政治问题不断地牵扯不清。


程衍梁

所以北溪管道是一个俄罗斯政府和德国政府双向奔赴的能源项目。


德国是如何一步步开启与俄国的利益捆绑


周小康

德国可以说是谋划已久,在冷战结束之后,用了几十年时间跟俄国高度利益绑定,导致了今天非常糟糕的结果。默克尔到底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有远见的政治家,还是个糟糕的政治家?今天可以从某些角度来理解。


1960 年代后半期,德国勃兰特政府通过搞东方政策来修复跟欧洲东部国家关系遗留下的历史财富,由于北溪管道和其他经济政治的往来,让德国高度和俄国捆绑,导致德国现在面临的是过去几十年来的重大政治遗产有可能要丧失殆尽。


德国怎么一步步陷入到坑里面去,最早要从 1973 年开始叙述。如果说要起一个分水岭的话,大体上来说 ,1990 年肯定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在 1990 年之前,苏东出现了巨变,特别是两德关系有突破性的进展之后,苏联在 1991 年解体,形成了俄罗斯。90 年代正好又是两个时代划分,之前有石油危机的阴影,有两伊战争的阴影。到 1990 年的时候,尽管发生了重大事件伊拉克悍然入侵了科威特,但是这一次油价并没有长时期站在高位上,很快回落了,它标志着过去这 20 年时间,能源价格高涨的时代告一段落。之后的话,全球能源价格进入了一个长期相对比较稳定和低的状态。所以认为 1990 年有标志性事件、也是分水岭。


在这之后,德国要在整个欧洲事务当中扮演新的角色,因为两德统一了,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更多的想法了;又正值倡导能源,德国开始有自己的打算。和俄的能源绑定,最初实际上是来自于德国企业国内和国际之间的竞争。


1990 年正好有一次天然气和化肥的冲突竞争。今天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大家多次提到天然气实际上是化肥,也就是合成氨的一个重要原料,所以天然气紧缺之后可能会导致化肥的产量不济,以至于全球粮食减产,由能源危机变成粮食危机。


在 90 年的时候是一个不同的局面,那个时候气源比较充分。油价在 80 年的后半段是下跌的,有很多原因,包括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当中的阿拉伯产油国开始搞价格战,要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还有在西方世界,随着 70 年代开始北海布伦特油田和阿拉斯加油田的开发,西方世界也多了一些油源,油田也有伴生气。在北海这个地区,荷兰有格罗宁根的天然气,区块是比较靠南的。北海布伦特油田是在北海两边,一边是英国,一边是挪威,他们开发北海油气资源之后产生了增量的气源。实际上影响到了荷兰天然气的价格。


程衍樑

到今天好像挪威对于欧洲天然气的供应还是非常重要的。


周小康

实际上,在欧洲传统的荷兰天然气产量下降之后,挪威是欧洲本地最大的天然气和石油的生产国。但是它很特殊,它是北约国家,但是它跟欧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比较独立的状态,挪威现在还用克朗。如果说气的量有突发性的增量,或者说持续累积到一个临界值之后,那么地方天然气会承压。到 1990 年,荷兰的主要的天然气分销商开始降低天然气的价格,向荷兰的化工企业输送原料气的成本和燃料气的成本就大幅下降了,大大提高了荷兰化工业的竞争优势。在欧洲版图内,老牌的化工强国首屈一指的是德国,荷兰居第二,这两个国家非常近,莱茵河两岸互相是有竞争的。


荷兰的天然气成本下降,竞争优势提升。最警觉的是全球化工业的巨头巴斯夫,巴斯夫有一个非常大的厂区在路德维希港,是全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单一下游工业用户,也是对应的供应商鲁尔燃气最大的单一客户。那么巴斯夫面临荷兰化工业竞争之后,就试图找鲁尔燃气降低价格,而鲁尔燃气他不愿意去降低气价,导致巴斯夫在竞争当中的非常被动。在过程当中,巴斯夫就开始想要摆脱原来对鲁尔燃气的依赖,他们考虑的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是不是有可能直接去跟当时的苏联政府谈,直接找国外更便宜的气?



俄乌战争导致的天然气危机让依赖管道天然气的欧洲国家措手不及


周小康

这一次由于俄乌战争导致的天然气危机是史无前例的,欧洲很多国家应对仓促,比如德国原先依赖于管输天然气,并没有做好自己要去建LNG接气站以补充管道气不足的准备,所以现在就很麻烦,被迫临时采购。接入陆上港口就很难,要临时审批、选址、建设,所以现在的办法就是用海上的浮式的LNG设施,在海上直接卸完以后直接气化送到岸上去,做离岸转换,先临时性地顶一阵,以便未来能够有更多解决方案。尽管设施并不是很全,但欧洲人也在尽可能把全世界能够买到的LNG都买光。


LNG跟管道气之争,也可以体现出空间上面的一些经济学的一些特征。比如表面上看,北海离欧洲大陆也不是很远,在北极范围内的亚马尔天然气最后是通过管道经东欧送到德国或者经北溪管道送到了德国。途径白俄罗斯抵达波兰的有一条管道叫亚马尔管道,今年上半年俄乌战争的第一阶段的时候,俄罗斯也用亚马尔管道来进行要挟,实际上去年就开始有了动作,时不时的搞点故障要限气等等。另外一条就是这次被炸的北溪管道。


挪威的想法是想把天然气卖到全球,所以用的是海上LNG压缩,装船运到目的地国家。今年荷兰跟德国只能被迫去买的LNG,有一部分就是挪威来的,甚至还出现了荷兰跟德国抢LNG的情况。所以德国现在面临的情况,是非常之被动,很多事情是出乎他预料,出乎他想象的。


程衍樑

这些是历史惯性的结果,今天看到的引发一系列危机都是这几十年的政策决策导致的结果,也很难归咎到某一个领导人身上去。



本期嘉宾
周小康,能源化工专家


本期提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本期豆列

北溪管道 / 格哈特·弗里茨·库尔特·施罗德 /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 / 德国社会民主党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 亚马尔半岛 / 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 / 布伦特油田 / 格罗宁根气田 / 巴斯夫 / 鲁尔燃气 / LNG液化天然气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Wintershall / Wingas / 瓦克化学 / 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 / Gazprom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 / 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 法兰克福交易所 / 马里乌波尔 / 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


《再见列宁》



👂🏻

文稿、排版:嘉慧
编辑:禾放 



忽左忽右169| 「石油七姊妹」与德州开发浪潮


忽左忽右158| 红色天然气:切尔诺贝利的源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