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论文回顾之专题四:青年心理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2024-09-04


青年心理


01

    平台社会的主体化模式危机:

理解“躺平”情绪的新视角


王斌


随着平台社会的来临,基于数据商品化的平台机制将“功绩至上”的主体化模式推向极致,由此引起抑郁、过劳等负面情绪爆发的危机。“躺平”是这一危机在中国平台社会的情感征候。“躺平”情绪有内外两方面成因,外因是平台机制过度压缩了人的自由、自控与自主,内因则是中国青年价值虚无感在平台社会的进一步放大。从理论上看,“躺平”情绪形成的社会根源不在速度,而在数据。“躺平”也绝非单纯的低欲望,而是欲求不满与欲望调试的复杂混合。同时,“躺平”情绪 还反映了人们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竞逐自我却丧失自我的困境。现阶段,重整平台生态势在必行,以理想信念匡正被不良平台机制扰乱的心态秩序,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容忽视的重点任务。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6期

02


观看短视频对青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于 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姚敏   李凌鸥   陈新力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工具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观看短视频对青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采用修正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双稳健 IPWRA 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观看短视频显著增加了青年人的抑郁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观看短视频对自身抑郁程度高的青年作用更明显,而对于本身抑郁程度低的青年则影响不大;观看短视频对低龄、女性、低学历、自评健康差的青年群体抑郁程度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加剧晚睡程度、延长上网时间、减少锻炼频率均是观看短视频增加青年人抑郁风险的重要路径。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

03


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宋霞刚   闫玉荣


作为个体的自然禀赋,颜值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 年追踪数据,文章考察了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颜值个体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是颜值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与低颜值个体相比,高颜值个体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偏爱和同伴的喜欢,获得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男性,颜值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04


 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的孤独感及影响


韦淑珍


文章运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2014—2015年)”数据,分析特大城市青年独居安排对孤独感的影响,比较特大城市独居青年与非独居青年在经济融入和社会网络融入方面的差异性,检验客观社会融入在独居安排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与非独居青年相比,独居青年孤独感体验更强;从客观融入来看,独居青年经济融入较好,但社会网络融入较差;经济融入和社会网络融入在独居安排与孤独感之间发挥中介效应。最后,从独居青年个体自我认知、社会包容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促进独居青年的社会融入提出对策建议。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05


职业兴趣获得对工作压力的

缓解效应与干预机制


李正东   李家成


微躺青年群体在内卷和躺平的缝隙中达到微妙的平衡状态,如何像微躺青年一样与压力和解,该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与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运用 CLDS2016 截面调查数据,聚焦18~35 岁的青年员工群体,探讨职业兴趣获得对工作压力的影响作用与干预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用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青年员工职业兴趣的获得有效缓解了工作压力。进一步分析表明,职业兴趣通过影响成长型需求满足作用于工作压力,成长型需求满足在职业兴趣与工作压力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工作自主氛围调节了职业兴趣与工作压力 间的关系,高自主氛围的调节优化了压力干预机制的整体效用。组织可以通过激励与培养青年员工的职业兴趣,促进其成长型职业需求的满足,进而有效缓解工作高压体验,同时通过积极营造工作自主氛围以提高工作压力的缓解效果。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06


教育获得的无形藩篱:

本地同学拒斥与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


杨振宇   韦颖


对异地就读的外来学生而言,来自就读地本地同学的拒斥普遍存在,这是影响其教育发展的重要非制度环境因素。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中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对彼此交流交往状况的评价,以两层次潜特质分析生成学校层次的客观拒斥指数和学生层次的主观拒斥指数,探索本地同学拒斥对外来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运用学校—学生嵌套数据下的跨层变截距回归、跨层调节和跨层中介效应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同学拒斥显著且稳健地负面影响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随客观与主观拒斥程度升高,外来学生的期望教育年限和期望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可能性趋于降低。并且,该负面影响主要有损学习成绩较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弱势外来学生。机制检验表明,本地同学拒斥通过学校融入效应、同伴效应和自我认知效应三个渠道抑制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因此,要提高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和教育获得,除改革户籍制度、升入学制度等有形的体制障碍,还必须破除以本地同学拒斥为代表的非制度的无形藩篱。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投稿方式:登录《当代青年研究》官方投稿平台(qing.cbpt.cnki.net)进行投稿。请勿一稿多投。投稿后,可在平台查看稿件状态,若三个月后没有收到反馈,可另行投稿。


赵琪|审核

曲容良|编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青年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