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生命体验演绎家国情怀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5月4日、5日,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原创实验心理剧《守护》在黑匣子剧场公演。在最后一幕中,喝醉了的父亲在大巴车上真情流露,和司机师傅念叨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是爸爸的错,错过了丫丫的成长”。而此时,丫丫的饰演者同时也是人物原型孙晗雅早已泪流满面。伴随着现场不时传来的观众的抽泣声,父亲在她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在戏剧里一点点被填补。当帷幕落下,剧场里回响起热烈的掌声



“《守护》从‘小我’的叙事视角入手,揭开‘大我’的家国情怀。”在现场观剧后的艺术学部党委副书记汪瑜解读到,“丫丫爸爸舍家为国,错过了孩子出生、入学和获奖等重要时刻,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守护了国家安全,最终获得了丫丫的理解与认可,让丫丫以及现场的师生深刻地明白了国与家的关系。”


满怀真诚载誉归



时间追溯到3月26日,第21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以下简称大戏节)颁奖典礼在北京市朝阳9剧场举行,深圳大学“想不到剧社”的剧作《守护》令人“想不到”将本次大戏节的六个奖项中的“最佳演出奖”“最佳表演奖”“评委会特别奖”和“优秀剧目奖”四个奖项收入囊中。


大戏节是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朝阳9剧场共同主办的一场全国大学高校参与的校园戏剧盛会。“组委会告诉我们是大戏节举办22年以来单次拿奖最多的一个剧组。”导演丁舒自豪地说。其中,“评委会特别奖”是大戏节组委会今年新设立的奖项,专门颁发给优秀的学生独创剧组。无论对于导演、编剧还是演员,这都是一份极具分量的肯定。


《守护》斩获21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四项大奖


由于是学生主创剧目,相比一些参赛剧组更加成熟、豪华的配置和阵容,丁舒对于奖项的预期并不高。得知获奖情况还是在颁奖典礼彩排时,当大屏上连续4次显示出《守护》的名字,“我和杨娟(编剧)两个人在现场欢呼,我们的手还在抖,太激动了!”


编剧杨娟(左)与导演丁舒(右)


在《守护》中饰演“爸爸”一角的尚子博当时正在上课,得知获奖的好消息后,他第一时间与剧组成员分享,大家都十分惊喜。而饰演“妈妈”一角的王译萱在得知自己荣获“最佳表演奖”时,第一想法是“惶恐”,“其实交上去的那一版视频还有很多我们不满意的地方”。


《守护》的故事来自深圳大学艺术学部2022级表演系本科生孙晗雅的真实经历,并由本人担任主演。本剧以女儿丫丫的视角反观家庭中的父亲,展现了女儿对军人父亲从隔膜、疏离、不理解,到理解、敬重、敬仰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也是她自身不断成长、家国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守护》也是一部实验心理剧。实验心理剧在创作时要求从生命个体出发,挖掘现有的或者过往的生命素材,进行创作。实验心理剧的出现,让戏剧和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连接,让真情实感得到释放。


主人公“丫丫”原型孙晗雅童年时与父亲的合照


主人公“丫丫”原型孙晗雅剧照


指导老师王维斌形容这部戏时说:“这是主角为自己唱的生命之歌。”《守护》这部作品脱胎于真实故事,同时也指向当下人的心理。“现如今我们很少人愿意剖析内心,甚至谈‘心’色变。”王维斌感慨。


指导老师汪悦婷评价剧组是“一群非常真挚的学生,在编排一出非常真诚的剧目”。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对《守护》评价:“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舞台呈现简洁流畅,演员的表演质朴投入,让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投射出浓浓的亲情与力量,营造出冲击观众心灵的舞台氛围。”


凝心聚力争朝夕


大戏节是一场戏剧盛会,也是许多青年大学生追逐戏剧梦想的舞台。往年,深圳大学表演系的学生们曾两度夺得金刺猬的最高奖。参加比赛始于对学院冲刺大戏节最高奖项的精神传承,正如丁舒所说,“我们觉得参加这个比赛,是我们系的一个传统”。


“我们之前都没有独立完成长剧的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杨娟回忆道。受指导老师实验心理剧研究课题的影响,杨娟和丁舒决定从角色中找剧本。从一场没有剧本、没有角色的选角开始,导演、编剧和演员们之间结下奇妙的缘分。


选角上,杨娟和丁舒同演员进行二对一的聊天,收集演员们的人生故事。在一众来试镜的演员中,丁舒被孙晗雅和军人父亲解开心结、彼此和解的故事所打动,她认为“这个戏做出来一定是好看的”。杨娟和丁舒希望作品能在宏大的家国主题之下,用“亲情的内核”打动观众。


在演绎过程中,戏剧以“创排”方式创作。也就是说,杨娟会给演员基本的角色场景、台词和情绪,演员代入到场景以后再自由发挥,每次排练完之后,杨娟再以文字的形式汇总为剧本,剧作就在主创和主演灵感的不断碰撞中诞生。


但创作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去年11月的一天早上,杨娟突然被告知她原本计划的进剧场时间要提前一周。为了加快进度,“我们连熬了三晚,三天只睡了六个小时”,杨娟回忆到。主创和主演们几乎住在了彩排教室,在排练的间隙躺在瑜伽垫上、裹着军大衣入睡,睡两个小时后起来继续创作。在紧张的排练之余,演员们还要兼顾繁忙的课业和考试。


剧组演员认真紧张地排练


为了贴合角色,避免生硬的台词表达,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尚子博得到了编剧的“陪练”。杨娟写完剧本后,将台词一字一句地教给尚子博。他现将台词烂熟于心,而后在一遍遍的创排中,尚子博找到了丫丫父亲“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的感觉。


生活阅历的缺乏对王译萱而言也是挑战。“比如说,我不知道对于一个怀孕五个月的人来讲,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硬座是怎样的感受。”她向自己的母亲求教,模仿怀孕中的细节动作,想象怀孕的苦累和长途奔波与爱人相见的微妙心理,尽力还原出故事中的母亲形象。


剧组演员们在对台词


在配角的人物设定上,演员们给角色写“小传”,将角色具体化、形象化表达。尽管“班长”一角戏份不多,演员艾鸣仍然努力挖掘班长对战友关怀和威严兼具的特质,从语言和仪态上下功夫,努力贴近角色身上少年老成的气场。艾鸣向已经退伍的学长请教,学习标准的军姿,了解真实军营生活中的班长形象,以增加角色的“军旅感”。


团队不仅要完成剧本创作、演员编排等系统工作,还要处理诸如借场地、借还道具、演员请假、宣传推广等其他工作。过程虽然艰难,却能磨炼心智。“我觉得我变得更坚韧更能吃苦了,不再像以前那么‘佛系’。”回忆起创作过程,丁舒感慨道。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守护》从内心的生命剧场走到了大戏节的舞台上。


携梦奔赴下一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张剑滨认为,这部作品既是青年学生的心声表达,也是青年学生的情感释放,更是进步思想的引领启迪,把它打造成学生创作的艺术精品,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发挥贴近青年、关心青年、引领青年,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于是在获奖后,剧组又为艺术学部党委主办的“强国复兴有我·演绎精彩青春”五四光影艺术演出紧锣密鼓地排练着,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在校内公演。


对孙晗雅而言,除了表演经验的积累,在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的同时,她也在慢慢撕开童年结痂的伤口,注入疗愈的力量。在舞台上,一半是感性的调动,另一半是理性的把控,这就需要孙晗雅对于戏剧素材进行理性再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她初步理解了王维斌所说的在戏剧表演上要平衡分别偏重展现理性与情感的——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位戏剧大师的表演体系。


“童年丫丫”与“成年丫丫”拥抱,演绎“生命之歌”


在汪悦婷看来,“源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在新生演员身上是难能可贵的,但成为专业演员,他们还需要时间磨砺。”


除了舞台表演的完善,在艺术学部的经费支持下,剧组也升级了舞台道具。为了突出丫丫家庭因父亲调动而不断搬家的漂泊感,同时适用于军营等多种场景,编剧和导演将场景中的桌椅变成行李箱和轮胎;舞台的背景板也做成了积木般可拼接的造型,暗示着丫丫对父亲的记忆是“片段式”的。而在父亲转业后,舞台背景板才被固定为家的造型,展现着丫丫一家定居后的平静稳定。


公演时行李箱和轮胎作为舞台道具


公演前,尚子博希望这部剧能让深大师生“品味出人生的味道”;丁舒则信心满满,“我认为这部戏剧可以给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很不错的情感体验”。


公演时收获的掌声验证了剧组的判断,也回馈了剧组的付出。“我看到了一位铁骨铮铮的军人舍家为国的情怀,也感受到了一位内心柔软的父亲对家庭、对女儿深沉的爱。”艺术学部行政教工党支部陈巧彬老师在观剧后感慨到,“向每一位保家卫国的军人致敬!他们每一天的守护,给我们带来了和平与安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音乐舞蹈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员周然谈到:“除了真挚、细腻的剧情之外,场景布局及投影媒介的使用,让我看到了超脱于舞台之外的‘小家’与‘大家’。”在演出后的互动环节中,校内外各界人士对主创团队给予了支持与鼓励,同时也在剧情设置、舞台意象和角色性格等方面与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对本剧的巡演充满期待。


公演现场还邀请到了驻香港部队“忠诚使命的模范汽车连”30余名青年战士观看演出。“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一个小家庭的酸甜苦辣折射出军人及军属群体的付出与奉献,让我感同身受。”一名战士在观剧后评价到,“正如剧目的名字《守护》,你守护我们的小家,我守护千万家,我们的平淡背后都蕴藏着无上的光荣。”


孙晗雅父亲的军旅生活照片


《守护》剧照


文字 | 陈向欢 翁晗洺 林季宁 何芷莹

图片 | 陈向欢 部分来自受访者供图

排版 | 彭家烨 李奕欣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