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人大代表徐滔、全国政协委员吕逸涛,履职尽责传递“好声音”

冯刚 陈丹 视听广电 2022-06-25


全国两会闭幕前夕,《综艺报》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徐滔、全国政协委员吕逸涛。两人分别就广电领域发展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徐滔:筑牢首都舆论宣传阵地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


因为今年 “两会时间”与“冬奥时间”几近重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分外忙碌。作为资深媒体人,徐滔通过奥运窗口见证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广电行业的变化。她将自身工作与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的社会责任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代表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履职尽责。

《综艺报》:作为人大代表,你在过去一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徐滔:去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加强全国广播电视领域立法工作的建议,得到广电同行的热烈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起草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立法工作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期待这部法律能够尽快修改完善,早日颁布实施。

过去一年,我将自己的岗位职责与代表履职工作相融合,带领团队(北京卫视频道)推出新闻纪实节目《我为群众办实事之接诉即办》,记录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老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全过程。此外,节目《向前一步》也在去年迎来开播三周年。这档节目三年间推动治理街巷117条,服务市民人数超过150万人次,连续三年被写进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这两档节目是我观察基层行政、城市治理、百姓生活的窗口,为我的履职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平台。

《综艺报》:你近期关注哪些社会性议题?

徐滔:这一年最大的社会性议题就是北京冬奥会。我作为首都媒体工作者,对冬奥会的关注和报道持续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卫视频道策划推出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从除夕当天到冬奥会闭幕的第二天,整整22天,每天直播3小时,讲述北京百姓的奥运故事,展现“双奥之城”的时代风采。

北京冬奥会是一个窗口,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近几年首都的非凡变化,以及取得的非凡成就。我把它总结为和谐、自信、热情、无私四种“品格”,这是北京冬奥会的品格,也是北京城市的品格,更是北京冬奥会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综艺报》:过去一年,你关注到广电领域的哪些新变化?

徐滔:过去一年,广电领域最大的变化来自文娱领域的综合治理。这场正风肃纪的“大扫除”,是一场规范行业行为的强力整治,也是一次触及思想灵魂的深度净化,起到了良好且深远的社会效果。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抵制违法失德人员、抵制唯流量论、抵制泛娱乐化、抵制高片酬,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我们面临的传媒环境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面临的价值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面临的复杂局面是前所未有的。唯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职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以不变之初心,赢得变化之未来,从我做起,身先士卒,矢志不渝,为营造干净健康和谐美丽的行业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艺报》: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着力哪些重点内容?

徐滔: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工作主线,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我们将统筹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端,精心开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等重大主题宣传,精心做好全国两会、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会议的报道。聚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展现的新变化,围绕重大政策、民生热点和突发事件,打好信息发布、评论解读和引导管控的组合拳,做好首都舆论的大文章。同时,北京台将继续突出精品创作,打造首都文化新高地,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创作一批具有中国风骨、北京风格、时代风尚的精品力作,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综艺报》:围绕党的二十大,北京广播电视台有哪些创作规划?

徐滔:党的二十大是北京广播电视台覆盖全年的宣传主题和主线,我们将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题的特别策划。北京卫视计划在二十大前夕,制作推出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加油!中国式现代化》,策划推出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认识你真好》。北京卫视原创品牌《大戏看北京》今年将转型升级,立足于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资源,展现特色剧种、知名院团、著名艺术家的风采雅韵,绽放首都各大演艺剧场、传奇会馆的时代风华。

此外,像观众熟悉的《档案》《向前一步》《我为群众办实事之接诉即办》《老师请回答》《生命缘》等品牌节目,也都将紧扣党的二十大这一宣传主题主线,策划推出特别节目和纪录片。北京广播电视台将用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节目,筑牢首都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吕逸涛:守住文艺创作专业化、精品化的生命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


“短视频”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频繁提及的词汇。根据 QuestMobile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短视频使用时长已超越即时通信,成为占据用户网络时间最长的领域。

面对短视频等新兴媒介的冲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表示,破解办法唯有创新。近几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把创新作为主基调主旋律。去年以来,总台持续推出《国家宝藏·展演季》《上线吧!华彩少年》《金牌喜剧班》《你好生活》第二季、《朗读者》第三季等原创精品,推动“技术+艺术+思想”的融合传播,让主旋律作品“破茧”“出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总台2022年工作会议上,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三个转变’”“扎实做好总台2022年各项工作”“抓好重点项目落地实施”等几方面要求。“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一个信念:要时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吕逸涛认为,“守正”是必须永远坚守的“底色”,无论媒体生态怎么变,党性原则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变。“创新”是给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增色”。增色的出发点只能是强化底色,而不能掺入杂色,更不能让信仰失色,让思想变色。

吕逸涛表示,总台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重镇,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使命,发挥着主流媒体舆论压舱石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不仅要让节目展现价值,还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价值,用创新的方式去传播价值,向上要有引领社会的志向,往下要有沉淀为经典的能力。”

《综艺报》:有观点认为,综艺声量减弱是因为短视频的冲击,一方面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比例上升;另一方面,很多综艺节目被分割成短视频在网络传播。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长视频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面对短视频的冲击?

吕逸涛:全媒体时代极大丰富了媒体产品、传播内容和用户体验,广大受众对高质量精品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短视频平台在产品功能、便捷程度、传播途径等方面的优势,是如今综艺节目面临困境的一大原因。如综艺节目的传播方式与受众接受方式趋向中心化,是由点到面的单一线性传播。与之相反,短视频是扁平化的、民主化的、去中心化的,是点到点的放射状扩散传播,受众可以通过留言、私信、弹幕、点赞、送礼物等方式,与创作者沟通交流,这种高便捷性的交互体验让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综艺节目的用户遭到分化就成了必然趋势。

但在我个人看来,短视频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通过竞争激励,彼此合力、健康成长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克服万难、迎难而上,顺应时代的召唤与科技的潮流,实现自身发展的一次新跨越。

就此而言,我认为,一是要积极促进文艺创作与新媒体实现媒介融合,以多渠道发声,传播正向审美价值,努力在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导向,提升全民族的艺术素养。二是要守住文艺创作专业化、精品化的生命线,引导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短视频的健康发展,从而与其形成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关系。三是要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制度的优越性,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对外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内展现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夯实“四个自信”——这正是短视频平台不擅长和很难做到的事情。

《综艺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你有怎样的理解?

吕逸涛:从我的工作实践和感受来看,文艺创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近两年,我们用《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探索对文化的新意表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中找到当下时代精神的结合点,用“文化+文艺”的表现手法,让沉睡已久的文物、诗歌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国家民族命运交汇处的历史光芒,焕发了节目全新面貌。

事实上,当下很多门类的文艺创新,对中华文明宝藏的挖掘还有一定局限。下一步,我们将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拓展创新节目的领域,更多地挖掘文化创新节目品类,让多品类文化创新节目次第花开、层出不穷,从传统中创时代之新。

《综艺报》:近几年,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你如何看待文化节目创作土壤的培育?

吕逸涛: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慎海雄台长所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总台各部门优秀的创作者,陆续从中国传统文学、文博、传统服饰、传统喜剧等元素入手,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突破点,同时又深深扎根当下现实生活,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贴近观众,用观众可亲可感的艺术形式,让新时代的年轻观众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这也就造就了《典籍里的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故事里的中国》《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衣尚中国》等一系列让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

  2022年全国两会速递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END—
文章精选






立即加星标

每天看好文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