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思:为何人大女生未走法律途径,我们应感惭愧!

番薯壳 每日乐评
2024-08-29

反思:为何人大女生未走法律途径,我们应感惭愧!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一起博导性骚扰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名女博士在社交平台上实名举报其博导王某元的多项性骚扰行为。

包括强行搂抱、触摸胸部及强行接吻等。

这些行为已严重超越了师生之间的正常界限,涉嫌猥亵。





令人欣慰的是,事件曝光后:

中国人民大学迅速响应,连夜展开调查,并在短时间内做出了严厉的处理决定,体现了高校应有的担当与效率。

人大的迅速行动不仅赢得了公众的赞誉,也再次证明了:

作为国家重点学府,其在维护学术道德、保护学生权益方面的坚定立场。

学校不仅开除了王某元的党籍,撤销了其教授职称及多项资格,还解除了聘用关系,并报请上级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对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为其他高校树立了典范。



然而,在肯定人大处理成效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浮现出来:

本来女生证据确凿,正常逻辑下报警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处理路径。

然后司法部门悄无声息地将王教授绳之以法,学校的处置再继续跟上。

可为何当事女生没有选择报警,而是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公开举报?

这一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不信任,或是认为通过舆论施压能更快获得公正。

一个法治社会,理应是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

面对明确的性骚扰指控,报警理应是受害者的首选。

然而,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

或许,女生担心报警后过程漫长且结果不确定;

或许,她认为公开举报能更快地引起社会关注,推动学校介入;

又或许,是对法律处理此类案件的效果心存疑虑。

无论何种原因,这都反映了当前社会在某些方面法律信仰的缺失。

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来源于公众对其公正性、有效性的普遍认同。

当知识分子都选择绕过法律而寻求舆论帮助时,这无疑是对法律体系的一种质疑。



因此,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个人遭遇的不幸,更是对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一次拷问。

要重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首先,司法机关应加大对性骚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及时的处理,让受害者看到法律的力量。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培养他们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首先想到法律途径。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氛围。

最终,我们期待的是,当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

受害者能够毫不犹豫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不是被迫选择公开举报这种无奈之举。

因为,一个真正文明、法治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都愿意相信法律、敢于依靠法律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



热点推荐

别总惦记百姓手中的三瓜俩枣

人总是要和握不住的东西说再见的

震撼!山东文科高考录取率骤降至20%,19万考生遗憾落榜,理科生优势凸显:真相到底是什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每日乐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