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拿什么吸引人?



作者:刘昕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兰红梅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上观新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一体化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人才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自示范区设立以来,在推进人才要素一体化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本文作者刘昕认为,示范区要更好打造共建共享的未来人居新典范,还应该在认定机制、流动通道、服务体系、人居环境四个方面做好“文章”,一起来看!

全文2346字,阅读约6分钟

华略原创音频上线,欢迎收听音频版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部署的重大任务,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和创举。示范区设立三年来,在深化推进人才要素一体化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性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一是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出台示范区人才建设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涵盖了重点领域人才激励、人才服务配套、人才一体化发展等诸多举措,并明确了鼓励人才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人才评价和劳动争议处置一体化、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空间等方面的实施路径。


二是人才跨域流动更加便捷。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互认等创新探索,实现各职业资格的跨省域注册和执业。围绕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业务探索证件互认和单一窗口建设,基本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互认全覆盖。


三是人才生活服务更加优化。制定出台示范区第三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三年共实现45个公共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引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长三角示范区教师发展学院、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项目,推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医院、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吴江区儿童医院等医疗项目落地运营。医疗、教育、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惠及示范区246万名参保人员。示范区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可享受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


同时也要看到,过去的三年,示范区在人居环境方面更多的是在实施交通网络、配套设施方面的“硬件”提升,在人才引进、认定、流动、服务机制的“软件”方面虽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但在精准度、创新性、感受度上,尚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未来三年,示范区要更好打造共建共享的未来人居新典范,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更加畅通的认定机制,凸显人才价值。目前示范区已制定了一系列人才认定相关政策,但整体来看,政策的覆盖性还有待提升。特别是示范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才地图,对于“以产聚人”“人随产走”还缺乏精准的适配导向。


下一步,示范区要联合探索国际执业便利化机制,借鉴太仓打通与德国国际职业资格与职称比照认定通道机制,推进示范区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资格有效衔接,探索联合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扩大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在示范区的适用范围,积极对接RCEP规则,放宽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准入条件限制。


同时,建立跨区域产业人才匹配平台,动态呈现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入流出的整体情况,为区域协同引才提供大数据支持,借鉴“一键寻才”“政策计算器”“苏州全球科技人才地图”“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地图”“产业人才热力图”等数字智能应用工具,梳理形成系统集成、层次分明、分类合理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绘制可视化引才路径,面向示范区、全国甚至全球,分产业、分层次实现适配人才的“按图索骥”。


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流动通道,凸显人才活力。2022年《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跨省通勤者每周往来工作地、居住地通勤1-3次,但每日通勤的人群多数还没有跨过省界,表明示范区在跨省联系上呈现逐步融为一体的趋势,但在流动便利性与灵活性上仍有待提升。


下一步,示范区要建立人才异地工作模式,完善“示范区太浦英才”认定和联合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于“腰部”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推动三地人才交流,支持企业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为用人单位提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推广、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智力服务。借鉴海南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联合设立示范区“候鸟”人才工作站,创新“候鸟型专家”“云端工程师”等国际人才共享模式,努力打破国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制约,允许重点产业领域高科技人才在示范区兼职兼薪、按劳取酬。建立人才第二居所,对于示范区内的跨区域就业和商旅人士,提供灵活的临时居住服务。


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凸显人才关怀。随着示范区重大创新载体和跨省域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将导入大批高端人才、青年人才,要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便利,使人才能够在示范区就地工作、就近安居。


下一步,示范区要做好人才个性化服务,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规模,提前应对重大产业项目从业人员的购房置业需求,支持产业园区加大人才公寓、职工宿舍等的筹措和建设力度,针对战略科学家、海外人才等重点人才群体,建设符合人才需求的宜居社区。


同时,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异地缴纳个人所得和社会保险金的年限互认为突破口,逐步探索放开与户籍制度、社保制度挂钩的医保制度、教育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深化跨省域中职招生和跨省域中高职贯通培养机制,进一步探索示范区教育一体化改革路径。放大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吸引更多高能级医疗机构入驻。


四是塑造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凸显人才引力。示范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特色彰显不足;整体风貌协调不够,环湖岸线低效存量土地资源较多,空间秩序欠佳,区域整体意象还不够鲜明,距离世界级湖区还有较大差距。


下一步,示范区要聚焦打响“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品牌,加快推动世界著名湖区建设,不断提升淀山湖、元荡、汾湖以及蓝色珠链沿线生态品质,加快展现“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总体意象。


同时,要打造更高质量的跨区域文旅体系,积极发挥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文化研究联盟等研究机构作用,持续推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深入挖掘水利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加大示范区江南文化研究项目转化支持力度,研究推出示范区三地之间定向发放的旅游券、消费券、住宿券制度,吸引三地居民在家门口进行“微度假”。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原创】依托数字干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如何玩出数字经济新花样?【原创】科创共同体进击:长三角一体化视野中的杭州西站枢纽
【原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政策发布:凸显四个关键词【原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里的“东方日内瓦”怎么打造?【原创】这些小县城靠什么在“抢人大战”中胜出【热文】半年过去,香港抢走了六万人【热文】东莞干部发问:要向苏州学什么?【热文】让外媒夸赞的“合肥模式”,能否被其他城市成功复制?【热文】上海,如何在角落里做城市更新?
【热文】市委书记执笔,如何将城市推介写成美文?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