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的舟山机遇

任新建 华略创智 2019-07-25


整理编辑:华略智库长三角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张一

来源:华略创智(ID:uit_shanghai)


5月10日上午,应舟山市委的邀请,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新建博士为舟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题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与舟山机遇”的专题报告会。

市委书记俞东来,市委副书记、市长何中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钟达,市委副书记华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徐张艳,以及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其他成员200余人出席报告会。

本文根据任新建博士的讲话实录整理,为专题报告会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见→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演讲实录:长三角一体化的演进逻辑)。


任新建,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金融、区域发展和产业经济专家,华略智库创始人、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

任新建博士曾就职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长期从事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熟悉政府政策和产业发展,累计参与上海“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思路、自贸区制度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课题200项;公开发表文章150篇,著有《竞合论》《资本化与财富创造》《上海自贸区解读》等多部专著。

01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趋势动向


长三角上升国家战略以后,我把未来会发生的重要导向和变化总结为三方面内容,包括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战略当中的定位,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取向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1. 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战略当中的定位


一是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长三角地区首先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要思考怎么样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怎么体现?怎么在全国率先?


二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增长极。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长三角已经是重要增长极,但需要成为更大的引力,需要对全国、甚至对全世界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三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资源配置是城市群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要求长三角必须具备强大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这个功能要依靠多个要素,一是市场,二是重大载体,三是城市的集聚辐射力。所以,长三角未来要配置全球资源,要成为亚太地区的门户。


四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种说法认为,长三角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还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世界顶尖高手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所以长三角的每一个城市,包括舟山,实际上都是直接面向国际顶级竞争,而且未来的国际竞争就是家门口的竞争。


2.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会有哪些新趋势和改变


可以归纳为几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从硬件联通向软件畅通转变。现在长三角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通而不畅,交通发展起来了但却并不通畅;公共服务网络发展起来了,但衔接还不是很顺畅。不顺畅的原因之一是两个地方体制机制架构不一样,标准制定不一样。


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浙江和上海是两个导向、两种倾向。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比浙江少,因为上海从严审核,要求每一个企业都要完全符合标准。浙江的城市是能放则放,能将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都放进去,在上海是能不放就不放,导向不一样。这些属于标准和规则问题,这方面的畅通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第二个转变是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由合作治标向共同治本转变。现在长三角区域的跨流域、跨区域环保联动已经启动。典型的如青浦、嘉善、吴江的合作,它们地处江南水乡,流域的治理一定是跨区域的,所以这些地方很早就开始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跨流域治理的合作框架。另一个案例,如杭州湾,这涉及到两个省份多个城市。上海和浙江如何共同推进杭州湾的环境联合治理机制?这里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夏科家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代表两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青浦区供图。


第三个转变是产业的分工协作从加工链的协作向价值链的协同转变。所谓加工链协作,可以看作是产业层面的第一步合作,例如总部和总装放在上海,零部件生产放在周边。这是在生产环节、加工产业链方面的协作,也是最早开始合作模式。现在的协作进入价值链层面,比如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市场中心、财务中心等分开布局。有些环节属于高端价值链环节,有些属于专业环节,形成了价值链的协同布局。比如上汽和阿里共同开发互联网汽车,上海的华虹进驻江苏无锡,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合作。这说明产业项目已经从单纯的加工协作向价值链的协同方向转变。


第四个转变是创新驱动发展由各自突破向协同创新攻关转变。这里已经形成了很多很好的制度框架,包括三省一市2016年签订了协议,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这个网络要解决的就是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打造协同创新的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人才、资金和产业等方面的对接和协作。其中包括共建创新服务联盟,推进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流动等等。


还有起源于上海松江的G60科创走廊。当时松江面临的问题是产业转移。松江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出现了空心化。于是松江领导借鉴了国际上产业走廊的概念,提出来打造G60科创走廊,最早是和嘉兴联动,然后迅速延伸到杭州等地,现在囊括了9个城市,从一条线变成了一个面。而且G60科创走廊已经写入了长三角一体化纲要,成为了国家战略。我们总结,G60科创走廊最典型的意义,在于首次从跨省的角度去思考重大产业的联合布局问题,这是长三角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G60科创走廊图


按照G60的概念,我们发现还有一些很好的概念可以去运作,比如G42。


G42也是从上海出发,经嘉定到无锡、常州、南京、合肥等。这条线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比G60更强,而且是已经成型的先进制造业联动的区域,很多布局已经非常完整。我们提出,G42能不能建一条先进制造业走廊,这将是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走廊。



还有一个G50,从上海青浦出发一直向西经过湖州,再向西一直到重庆的一条线,G50从上海到湖州这一段是绿色智造廊道,这是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大概念。因为这里是生态非常好的区域,而且湖州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这一条走廊是向更高端、更环保的方向去走。



将G60、G42、G50放在一起看,可以发现都是从上海出发,分别向西南、西北和西部辐射。这是上海向西的三条主干道,未来也可能是产业布局的主通道、大走廊。


我们还可以沿这个思路进一步思考:上海还有两个方向,一个向北,一个向南。向北到南通、盐城等地,现在盐城、徐州等城市都在和上海在对接。向北的通道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成,概念很快就出来了,包括京沪二线和一些高速公路,联通起来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所有的通道不仅仅是交通,通道的目的是促进优化资源配置。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并与舟山直接相关。沪舟甬大通道的建设已经进入规划议程。这个通道建起来,意味着直接缩短舟山和上海的时间成本。


缩短时间成本的重要性可以参考湖州的案例来理解。原来湖州到上海没有高铁,但是现在沪苏湖高铁就要开通,那么湖州到上海的时间将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到至青浦区半个小时、至上海中心城区1个小时。一下子从“2小时经济圈”成为了“1小时经济圈”,甚至是“半小时经济圈”。去年湖州市委、市政府把接轨上海作为湖州市的重大战略,并基于这个战略提出了“绿色智造廊道”的概念。


所以说,通道不仅仅是交通要道,它关系到整个产业要素布局和联通的问题。沪舟甬大通道是目前我们国家唯一走在海洋上的通道。舟山注重发展海洋经济,在海洋经济方面,与上海的联动能不能借助这条大通道的建设去推进?宁波、舟山现在全力推进甬舟一体化,当沪舟甬大通道建好后,“甬舟一体化”的概念就更大了。所以这条通道能不能成为海洋经济的大走廊?


沪舟甬大通道


上海是海洋城市,舟山更是海洋城市,联合国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应该怎么样去把握这种重大机遇?能不能将“海洋经济大走廊”这个概念做足做实?使之真正成为促进舟山腾飞的一条主干道、主动脉。这些问题需要前瞻性思考,到底这个大通道对舟山意味着什么。


第五个转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区际衔接向区域统筹转变。区域衔接现在可以做到,但是整体的区域统筹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区域统筹意味着区域一体。现在每个城市的社保基数不一样,结算体制也不一样,所以目前长三角城市正在推进结算统筹。下一步就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统筹,不光浙江舟山的老百姓到上海看病可以直接刷卡;上海的游客到舟山来旅游,需要到医院看病也可以直接刷卡。


还有一个很难突破的是教育。教育统筹比医疗统筹更难。我觉得能做到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个程度才算是真正的一体化,因为这方面直接面向老百姓,只有他们真切感受到的一体化,那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第六个转变是制度的共商共建从协商互动向顶层设计转变。马上要出台的《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将明确长三角一体化的整个顶层设计,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举措、功能布局等。在制度方面的协商空间,要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去推进。而且这个规划纲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即更加强调制度创新,尤其是跨区域的制度创新,这也赋予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非常重大的历史使命。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提出在沪苏浙三省交界区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建设一体化示范区要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从项目方面的协同走向一体化的制度创新”,这实际上是中央对长三角区域提出的明确要求,就是要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和示范。


围绕这个示范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剖析:


第一个方面是它要承载的重大使命。首先是系统集成。目前沪苏浙之内所有改革创新的试点成果,全部都可以在示范之内去推广应用。这句话的分量很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可以把沪苏浙所有制度创新试点的成果全部集中去推进,这个力度很大。


其次是率先突破。特别是跨省跨区域方面的制度创新突破要起到先锋队作用。所以,我们预计,未来三年之内示范区会产生一大批制度创新的成果,其价值将不亚于自贸试验区。


它还要承担的一个使命是带动和引领。示范区有创新还不够,还要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要引领整个长三角区域转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包括规划的一体化、土地管理方面跨省统筹,等等。例如上海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但是上海自己解决不了,那么土地资源的跨省统筹怎么实现?还有投资管理,重大投资项目的跨区域布局怎么协调?以及要素流动方面怎么打破行政壁垒?财税分享机制,也包括成本分担机制怎么建起来?还有公共服务,等等。这些都是一体化示范区里面需要重点解决突破的制度创新。


第三个方面是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可以概括为四个新高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生态价值新高地和人居品质新高地。


我们需要思考,舟山不在示范区内,但怎么对接示范区?这个问题其他城市也在思考。这类似于曾经上海自贸区刚刚批下来以后,很多长三角其他城市都在积极对接,这是个大课题。舟山本身也不在示范区的大圈层之中,那应该怎么去对接和用好一体化示范区?

02

舟山如何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


舟山怎么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机遇?我思考,主要有五个方面:


1. 找准舟山在长三角中的定位


定位问题是首要问题。舟山在长三角中的差异化定位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比如舟山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等等。


关于舟山的历史有个有意思的故事:舟山是当年英国很想要的一块地方,如果英国当时把舟山占领了而没有去香港,舟山将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那么舟山是不是就是现在的香港?历史不能重来,但这至少说明舟山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连当年的海洋霸主英国都垂涎三尺。那么依托区位优势,是不是可以提出更加大胆的定位?


舟山是群岛城市,应该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群岛城市。舟山未来应该是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因为这里的条件太好了,有天然良港,有绵长的海岸线,也有很好的海洋产业基础。那么“海洋中心城市”这个概念能不能提出来?


国家提出建设上海、深圳两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里提到“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实在这方面舟山的标签更加鲜明。舟山其实是海洋花园,这个概念全国找不出来第二个城市可以提,这就是唯一性。所以,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舟山需要找准突破口。


另外青岛和舟山也很相似,但青岛不是群岛。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也很好,而且在海洋技术方面比舟山更为扎实,但是舟山的潜力比青岛大,定位可以站得更高。舟山既然有这么优越的区位,其实是可以直接成为全世界在海洋产业发展和港口方面的枢纽。


2. 积极融入大上海都市圈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已经提出来“大上海都市圈”的概念。大上海都市圈近期形成了一个文本,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工作,很快就要发布了。从对未来的预判来讲,大上海都市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非常符合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上海的未来是全球城市,大上海都市圈对于每一个长三角城市来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大上海都市圈”舟山就在其中


先看挑战什么?我们来看看几个世界级的都市圈。东京都市圈集聚了全日本40%的产值,大伦敦都市圈集聚了全英国60%到70%的产值。这说明这些超级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非常强。现在日本东京已经把周边的资源要素吸的差不多了,因为新干线对东京的要素集聚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影响。日本很多小县城的年轻人都到东京去了,或者在东京都市圈里。这是周边城市面临的挑战。


但同时也有机遇,就是会加速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布局。我们国家政府的推动能力和资源统筹能力非常强,它可以推动整个长三角之内产业的优化布局。所以舟山未来在大上海都市圈里面,我觉得至少在海洋产业方面可以成为一个基地。围绕海洋产业,舟山是最具备优势的区域。


除了海洋产业基地,舟山融入大上海都市圈还有一个“海洋公园”的概念。海洋公园意味着老百姓在休闲娱乐、康养旅游以及居住度假等方面都可以打海洋概念,打造大海洋公园,舟山有这个先天性的区位优势。未来当上海到舟山的大通道建成之后,两地的往来会非常方便。


舟山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后头湾村


3. 以自贸试验区为抓手深入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


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跨区域的制度创新联动要加快推进。尽管浙江、上海的自贸试验区一直有联动,但深层次的联动并不多。那么怎样真正形成联动的、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有些制度创新可以两个自贸试验区一起来推进,甚至未来长三角地区可能还有第三个自贸试验区,彼此之间怎么能联动起来?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广怎么落实?复制推广机制怎么建设?特别是跨区域的要素资源流动方面的改革突破,必须是跨区域推进。


原来制度创新是在一个区域之内才可以实现,比如说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海关的通关体制改革,等等。但是一旦上升到跨区域的创新突破,就需要多地联动。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下一步所产生出来的跨区域试点经验,可能下一步就是舟山和上海之间的跨区域联动的经验示范。


第二个方面,从自贸区迈向自由港。舟山是最早提出要建设自由港的城市,自由港这个方向是没错的。因为长三角城市群,沪舟甬加起来的这个港口群是世界的龙头,在集装箱和散货吞吐量方面都是世界第一,所以自由港建设其实已经具备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但是自由港的建设一定是从整个区域来讲,因为上海也想建自由港。上海这次增设自贸试验区的新片区,对舟山就是直接的利好。


舟山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还有港口之间的联动,下一步可能层次更深更高,那将真正推动舟山和上海向国际自由港方向迈进。所以,关于自由港的制度创新探索,也是可以提上日程的,往真正的自由港方向去走。


4. 前瞻布局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创新平台


除了制度创新方面,还要有一批前瞻布局。


比如,产业项目方面,航空航天产业是不是可以作为舟山未来重大的发展产业去塑造?舟山有波音交付中心,已经有了基础,这是看得见的一个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链是世界上最长的产业链。还有海洋装备产业,这个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跟海洋有关的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海洋旅游等,都可以带动发展。


比如,基础设施方面,沪舟的大通道建设,以及甬舟一体化,必须要提前谋划布局,深入思考这样的基础设施会给舟山带来什么重大的战略机遇。


再比如,公共服务方面,可以考虑两个:一是医疗卫生。可以借鉴参考海南博鳌超级医院的经验,通过自贸试验区这个平台引入国际一流的医院、医疗研发机构、医疗人才等。博鳌超级医院在国际医学和医疗方面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


二是一流的高校。舟山目前有2-3所大学,能不能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再引进一些国际顶级的大学,合作办学模式也可以。未来的人才资源本地化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舟山100多万人,再进来100万人也可以吃得下。海南也在做这件事,制定了“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


再如,创新平台方面,要加快推进一些重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次长三角一体化非常注重创新资源平台的共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科研创新、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级的实验室,未来会有一大批创新平台在长三角布局。舟山能不能吸引一批?重点可以吸引和海洋有关的创新平台。


5. 着力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舟山的生态和环境非常好。优美的生态环境要转化为对人才的吸引力,生态优势要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一个是怎么吸引青年人才?舟山是年轻的城市,完全可以大力吸引青年人,好好研究解决年轻人到舟山来创新创业的障碍。


如果一个地方是有活力的,那在大街上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年轻人。上海是这样,深圳、北京、杭州都是这样,舟山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目前舟山老龄化程度是浙江最高的,吸引青年人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具体能推出怎样的政策?这方面可以参考深圳,他们有落户秒批制度,还有一整套围绕人才的服务,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还有一个是吸引国际人才。舟山可以吸引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到这里来,因为这里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对于国际高端人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方面可以考虑专门出台一些政策,当然也要配合一些重大项目以及科研合作来推进实施。从这一点来讲,舟山其实比全国任何一个其他城市都更有优势和潜力。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演讲实录:长三角一体化的演进逻辑

【原创】第三方机构全程参与:提高政府施政效能的重要法门

【招聘】乔迁新居后,这家快速成长的公司发出不一样的邀请

华为启动“B”计划:十年沉潜养精蓄锐,深夜发声硬怼围剿

富士康回迁台湾,对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

近观香港,远看上海,反思深圳:探寻中国大都市演变之轨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