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各地融入上海,最需要转换思路的是创新资源对接

姚荣伟 华略创智 2019-07-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导读

5月11日,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在沪开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民政部门决定全面实施战略合作,将四省市民政事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手推进“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业”,以期共同提高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的水平。

5月21日,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

对接融入龙头城市上海,向来是长三角各地区争先恐后的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谁对接得早对接得深,谁就先得利,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01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昆山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成本优势,抢得国际制造业转移头筹,借助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开通契机,开通昆山至上海两个机场的路线,同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大力推行“以外引外、以台引台”策略,最终发展成为台资集成电路代工制造中心。


目前,昆山用全国0.1%的土地,集聚了全国2%的外资企业和10%的台资企业,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庞大的地区,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


2003年,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发展战略,大规模引进上海产业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新飞跃。目前先后与上海共建了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宝钢(海门)工业园、复旦复华(海门)高新园、启东江海产业园等多个合作园区,累计引入亿元以上企业77个,总投资291亿元。在产业融合上,更是实现了“456”,即近4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50%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


最近几年,浙江嘉兴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成为全省对接融入上海的示范区,依托通向松江、虹桥的G60科创走廊,打造沪杭嘉科创通道,集聚上海资源的能级陡然上升。


比如,单2016年嘉兴通过上海这一产业大平台,共引进内资项目220个,实到资金73.8亿元;外资项目117个,实际利用外资14.18亿美元。目前,嘉兴市1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中已有15家与上海开放创新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长三角各地各显神通的背景下,2018年1月1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最高层领导集聚一堂,明确提出了要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区域一体化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境联防联治等核心任务。


随后,三省一市抽调人员在上海建立长三角办公室,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掀起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新一轮热潮。


 02 



不但上海周边地级市和县级市的领导频繁造访上海,而且上海郊区的领导也主动造访上海临近区县,彼此间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如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市、苏州市等六个地级市签署了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南通和上海签署了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其他跨界区县也各自签署了地理范围或大或小的战略合作协议。


从这些战略协议大致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把规划对接、交通对接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首要任务,重点对接上海规划修订完善自身规划,打通各类断头路并依托地铁站点打造接驳的微公交系统。


瞄准上海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制定目录清单,力争引进上海各类高端要素资源。这些措施和以前相比,基本思路大致相同,但更加深化细化、项目化目录化,无疑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层次,提升区域合作的实效。


但由于行政壁垒、地理距离、政策差别、配套环境差异等的客观存在,这些举措能否适如人意,上海周边区县能否抢到自己心仪的上海资源,恐怕还是存在较大疑问。


 03 



那么,该如何更加有效的对接融入上海呢?依据笔者近几年参与上海和临沪地区一体化规划的经验,作如下几点策略建议:


策略之一:就地取材——离地招商孵化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高端企业和人才难以割舍的产业生态系统,并非是周边地区都能充分招纳落地的对象。同时,从东京都市圈实际经验来看,与大都市核心区周边距离超过1小时车程—大致70公里范围,核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就急剧衰减。这对超越这一距离的长三角区县来说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从产业地理分布来看,确实也是距离上海越近的地区,产业和人才落地集聚度就越高,近水楼台先得月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


要破解这一瓶颈的策略,就是直接离地植入上海就地获取资源。也就是到上海张江、漕河泾、自贸区、陆家嘴、金桥等产业要素和人才要素高度富集的区域设立离地孵化器、离地科技园,推出专项扶持政策和专项投资基金,就地吸引上海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企业入驻。


GDP可以与当地分成,财税收益可以归属设立地区。条件成熟情况下可以推动入驻的人才团队和企业项目分流落地到本地区。同时,考虑到张江双自联动政策优势,如在张江科学城设立离地孵化器和科技园,还可以吸引国际创新团队、外资股权基金等要素离岸入驻,依托通道开展海外融资和兼并收购。


奉贤东方美谷设立虹桥中心(虹桥核心商务区-虹桥绿谷商务楼B栋)

东方美谷大厦位于闵行区申长路588号,可租赁面积近23000平方米,包括地上2-8层,均为毛坯,地下B1-B2层为简装修。该楼由南桥镇集体企业江海置业与5个村共同出资购买,是实现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的一次全新尝试,又是奉贤区在虹桥的桥头堡。

这栋楼有四个特点:

1、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距离虹桥火车站300米、轨道交通2号线和10号线400米、虹桥公交枢纽500米、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900米;

2、周边配套的定位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向西600米就是国家会展中心,西北方向还有国际医学中心,周围还聚集了众多国际学校。此外,凯越、英迪格、万豪、朗豪在内的多家国际五星级酒店环绕周围。

3、拥有超甲级办公楼的设计交付标准;

4、背靠南桥镇政府,可以享受到奉贤南桥极其优惠的租金补助和税收扶持政策。


策略之二:合同外包——研发联合攻关


上海特别是张江大科学设施密集、科技创新人才密集,但周边各个区县都要请上海的机构到本地来设立分支机构也不现实。这一方面是上述上海机构人员不太愿意到本地来落户或全职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本地未必有足够的人才和业务来支撑。


在这方面,经验教训也很多。比如长三角某些区县硬是从上海拉来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科技公共研发机构入驻,但由于当地并没有多少适合投资或服务的对象,导致这些机构热热闹闹设个办公室,后期却出现了基本无人办公、无人问津的现象。


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除了现在在推的区域创新券、共同利用上海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措施外,也可以参考芬兰核心技术研发全球发包的做法,广泛系统地收集本地区企业技术升级或攻关的需求,加强与上海各类科研设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团队的精准对接,签订技术研发外包合同或联合攻关合同,充分利用上海的技术研发力量为本地提供紧密、市场化和定制化的服务。


当然,如果本地区某一类产业确实已经在长三角树立了相对优势,如昆山的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可以依托本地规模化的技术升级需求,邀请上海相关科研机构和服务平台入驻本地设立专项产业技术研究院,甚至建立IC研发制造科学城,也是可以考虑的措施之一。


策略之三:巨头对接——联结资本平台


对接上海高端要素资源,既要依靠传统的招商团队和招商手段,更要依靠品牌型的股权投资基金和平台型企业。


这两类机构一个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投资掌握的成长性企业,一个拥有良好的上下游产业生态系统,无疑是本地可以借助集聚资源的有力杠杆。而且与这两类机构进行市场化契约合作和利益纽带联结,效果明显也要好过相对浅层次的政府间战略协议。


在目前大多数独角兽企业都被BAT等平台企业收购纳入旗下,大多数成长性企业都被举行投资基金投资囊括的格局下,这种联结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得好完全有可能获取国内外和上海高端要素资源的风口与通道,抢夺到对接上海、对接全球化的先机与优势。


为此,建议长三角地区的区县可以在上海物色品牌度、规模度和国际化程度都较高的股权投资基金,加强对接合作并出资联合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将符合本地区产业升级定位的各类创新团队、创新企业纳入投资筛选范围,并引导到本地集聚发展。


可以物色平台型的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联合在本地设立企业园,将劳动密集型的研发环节、大规模制造环节、上下游投资的企业等项目转移分流到本地,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效应。


策略之四:跨区捆绑——共建临界园区


从上海与周边南通、太仓、昆山、吴江、嘉善、平湖产业形态来看,各区县纷纷在临沪边界地区布局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有些产业园区和产业新城甚至深深切入上海边界,犹如昆山花桥商务城,形成了一道对接上海的临界“围城”。


但这些临界产业园区和新城由于行政壁垒和利益差异,虽然尽可能采取了吸引上海品牌园区设立分园等形式招揽要素资源,但本身仍然面临上海郊区和中心城区某些核心枢纽的直接竞争。


比如上海虹桥枢纽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主阵地,商务楼宇天量供应,并通过建设诸多平台吸引周围企业和人才入驻,辐射效应和虹吸作用同样明显。


在这种局面下,如何理顺区域竞争格局和利益机制,合理利用商务成本和土地资源落差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浙江平湖和金山在交界之处联合打造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推广的创新举措。


这个举措打破了传统地方行政区划格局,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前提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跨省市合作的一体化及同城发展的先行先试实践区。


由此推及,无论是嘉善-松江、太仓-昆山-嘉定、吴江-青浦-昆山,事实上都存在建设此类跨界产业新城的可能,如淀山湖边的大周庄谋划、白鹤-花桥-安亭城镇圈等。


如果能够以此为基础,并与上海张江、临港、虹桥等高端开发区战略协作,共同建设长三角跨界科技产业新城,并处理好区域增加值、财税收益分享机制,有可能在更广更深层次上打开本地对接融入上海发展的场景,更加顺畅的获得上海的投资和要素资源。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

位于上海西南部枫泾镇与浙江东北部平湖市的交界处,地跨上海与浙江两地。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浙江平湖市境内45平方公里,上海枫泾镇境内42平方公里。


科技城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张江枫泾科技园、张江平湖科技园共建而成,是上海与浙江两地政府利用各自优势,打破传统地方行政区划格局,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前提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等措施创建的中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区。

———— e n d ————

推荐阅读

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还有多远?

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呼唤竞合新思维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格局和新立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