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北上广深”到“上北深广”,新一线城市榜单的雄心

元淦恭 元淦恭说 2019-09-23

昨天(26日),《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了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的排名结果,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内部,首次从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如此扯人眼球的标题,足见主创人员在传播上的用心和老练。

 

北上广深是怎么来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昔日公认的四大一线城市。然而,上海的人口和GDP总量从来都在北京之上,因此这一排序既不符合人口总量的顺序,也不符合GDP总量的顺序,更多的是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北京,中国的首都,全国政经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在所有的排序中自然永远为首,上海比广州强,广州曾经比深圳强,正好空间顺序上从北到南,京沪穗深也好,北上广深也罢,就这么叫下来了。

2017年12月5日,星巴克首个海外臻选烘焙工坊在上海开幕

《第一财经周刊》的新一线概念,评点各个城市的“商业魅力”,并从2013年极其粗糙的手工调查,一路走到今天系统完整的大数据分析。这个排行榜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第一次以一个量化排行榜的方式,去证明“北上广深”这个排序符合某种指数;去证明成都和杭州的商业魅力远远超过总量在它们之上的天津重庆。从新一线概念产生到每年的榜单评选,它既契合了大众对于“地图炮”话题无可抑制的浓厚兴趣,又正好适应了近些年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加大所谓新一线城市快速成长背景下都市居民对相关数据的强烈渴求,故而成为当下中国几乎最引人注目的一张媒体排名的榜单。

这张榜单之所以如此流行,正在于这个榜单不是一个唯GDP的排名,而是综合了涉及城市的诸多元素,因而和单调的GDP排名榜形成一种有趣的可资参考的反差。而当《第一财经周刊》突出强调北上广深变成上北深广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则有所不同,这是这张榜单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四个城市的排序第一次恰好和上年的GDP排序一致。(关于上海在排名中跃居第一,后续有专文分析)

 

一个有趣的对比

 4次新一线城市排名和GDP排名对比示意图


无色代表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排位与其GDP排位相同;蓝色代表该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排位高于其GDP排位;黄色代表该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排位低于其GDP排位;绿色代表该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跻身新一线,但GDP总量在全国前19之外;红色代表该城市GDP总量排名全国前19,但未跻身新一线城市

上面整理了2013年以及最近3新一线榜单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排名顺序和上年全国GDP排名前19位的城市的对比。我们看到,这个榜单和GDP19城市的排名榜单的相似度总体上在升高。在2013年的榜单中,有4GDP没有排在前19的城市跻身新一线,而到2016年以后,GDP没有排在前19的城市进入新一线的,每年只有两个。而我们如果把一个排在前19位且进入新一线榜单的城市的两个排名相减取绝对值(如杭州GDP排名第10,榜单排名第六,差值取4;天津GDP排名第6,榜单排名第11,差值取5)相加,这个数值也在逐年收窄,2016年为472017年为36,今年降到35

 

为什么新一线榜和GDP榜越长越像?

新一线城市榜单,是个极有雄心的榜单。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这个榜单的风行,基于市带县制度的形成和定型。其实任何一个城市,从某种程度上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定义,狭义的其实指的是这个城市的市区(或者叫主城区、中心城区),广义的指的是整个市的市域。譬如杭州,狭义的杭州指的顶多是杭州绕城高速以内及其附近地带;而广义的杭州指的是包括临安、建德、富阳、淳安等在内的面积达1.66万平公里的以山区为主的市。重庆则更典型,狭义的重庆,我们说是主城区也好,或者说是重庆现有轨道交通已经延伸到的地区也好,反正就是在中梁山和铜锣山夹成的这一片,而广义的重庆,则是面积接近浙江全省的整个直辖市。

重庆夜景

从全国意义上来看,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和感觉,一定是对这个狭义城市的感觉,譬如杭州和成都,山区都占到市域面积的大部分,但是一般人不会认为杭州和成都是山区城市。而一个人要选择自己生活的城市,往往也是选择去这个狭义意义上的城市,比如说“到重庆去,一般意义上也是指去重庆主城,而不是要到黔江或者石柱去定居。

“新一线城市”榜单的算法框架,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这五个指标的细分指标中,除了城市枢纽性和未来可塑性的细分指标更多基于全市数据以外,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等指标,都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自城市核心区(狭义城市)的数据,因此这个榜单在最大限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核心区的“商业魅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商业活动越活跃,或者在全市人口中所占比例越高,这个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的排名就会相对较高;而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在全市人口中占比较低的,这个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的排名就通常低于该城市GDP在全国的排名。譬如,杭州城市核心区(包括现有余杭和萧山和城区已连成一片的地区)人口大约六百多万,占杭州全市人口的大约七成,所以杭州在新一线榜单中的排名就比其GDP排序更靠前;而苏州城市核心区和其市属各区和县级市之间基本是平行关系,在全市经济总盘子中占比不高,因而苏州在榜单中的排名就一直低于其GDP排名,甚至在2013年的第一次排名中没有进入新一线序列。

“新一线榜单”和GDP榜单的算法并不相同,但两个榜单似乎越来越像的事实,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推断,在过去的几年中,各个城市(尤其是新一线城市)经历了一波大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市域人口较多且经济总量较大的城市,其城市核心区的扩张速度也更快,核心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提高也较快。更进一步地说,新一线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越来越集中在城市核心区之间的竞争,谁能够快速做大中心城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商业环境和生活品质,谁才能赢得城市战争的长跑。

 

观察城市的多元维度

影响一个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上排名的因素,还有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在前面的榜单示意图上通常都是蓝色(即榜单排名高于GDP排名);而对制造业依赖程度高的城市,在前面的榜单示意图上往往都是黄色(即榜单排名低于GDP排名)。

“新一线榜单”的有价值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作为我前面所说的统计意义上的结论的佐证,更提供了观察一个城市的多元维度。商业的活跃,生活方式的有趣性,其落脚点是每一个个体。在哪个城市,你会有更好的消费环境,有更多元的生活方式选择,或者我们说得更直白一点,在哪些城市“花钱”更爽。

位于成都太古里的GUCCI商店

不同的人在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时候,喜欢援引不同的维度。如果说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独角兽企业数量等反映的是一个城市赚钱机会的多少;而城市的品牌集聚、基础商业的覆盖程度,乃至网购和夜间活跃度,则决定了你在这个城市生活上的便利有多少。一个城市的财富机会,显然只能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的某种维度;新一线榜单帮我们打开的,是一个城市和普通人相连接的商业世界的维度。

中国商业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2017年,“新零售”概念席卷全国并深入人心,数据正在前所未有地改造商业,而商业也在前所未有地连接到每一个个体。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来关注这份榜单,更能感受到它扑面而来的“未来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说资金和上市公司的集聚反映的是财富的静态累积,而商业和消费的力量则可以预见城市未来的活力和宜居性。

 

自有新一线城市榜单以来,成都已经第四次蝉联这一榜单的首位了。而有趣的是,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主编沈从乐小姐是杭州人。我在朋友圈调侃说,我一个成都人,现在被别人看成职业杭吹,一个杭州人领衔的新一酱,现在却成了铁杆蓉吹了。她跟我说,我才不是蓉吹呢,只是事实如此。从我刚才分析的维度来看,她的回应是严肃的。杭州的赚钱机会之多,杭州的有钱人之多,当然远远超过成都,然而要真正吃喝玩乐样样都爽,成都还真比杭州强不少。成都早有耍都之称,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富前瞻性的新一酱早就把许多的维度纳入到榜单之中。要说成都经济竞争力就是全国第五,当然许多人要呵呵,但要说成都人消费大方,耍得安逸,恐怕不要说排第五,就算排第一也不会有多少人怀疑吧。如何理解商业魅力,各人皆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然而新一酱多年探索给出的答案,的确可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2018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完整榜单。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