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汪磊:起死回生的“囧”及其他

汪磊 语言服务 2020-01-18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春运,对中国人来说,都不会陌生,或许你就曾有过春运的经历,它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大迁徙。这里给您讲诉的就是一个关于春运的故事:春节将至,玩具公司老板李成功要回长沙过年,在情人曼妮的逼迫下,准备年后跟太太离婚。在机场,他遇到了去长沙讨债的“资深”挤奶工牛耿,受命运的捉弄,原本生活在两个世界有着不同身份的人,不得不结伴而行,一路上倒霉始终与他俩如影随形,遭遇了各式各样的人和千奇百怪的事……摄制方给这个2010年上演的搞笑又爆笑的公路电影,起了一个十分贴切而又非常时尚的名字,叫《人在囧途》。(参见下图1,百度图片)说到其中的“囧”字,许多人或许不知道它到底读什么、确切的含义,但也不会太陌生,因为从“囧”字的字形上,多少能看出点什么来,而且它入选了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好不风光,至今不衰。

图1 电影《人在囧途》海报
图2 “囧”字的字形演变

其实,在2008年之前,除了那些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学者,没有几个人能把“囧”字说清楚的,因为它的的确确是一个古字,而且“作古”很久了,从我国第一本字书《说文解字》,到后代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都收录了“囧”字;我们现在常用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却没有这个字,而收录了一个与它字形相近读音相同的“冏”(jiǒnɡ)字。(参见上图2,百度百科)《说文解字》中设有“囧”部,释“囧”为“窻牖麗廔闓明。象形。凡囧之屬皆从囧。讀若獷。賈侍中說:讀與明同。俱永切”。从“囧”的字形看,自当是一个象形字,然而意义取自“麗廔闓明”,所以后代一般都解释为“明亮貌”,即明亮、光明之意,当然也有解读为仓廪、祭名、地名、牛耳等意思的,但不管这么说,都跟时下网络上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是谁最先使用了“囧”字,让它起死回生,在网络时代大放异彩的呢?这个问题还真难回答,现在也无从确切考证。据说“囧”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日本的网络符号中,因同属汉字文化圈的缘故,接着在台湾的网络论坛中开始流行,例如,台湾网民创造了失意前屈体Orz的新形象“囧rz”;随后又传到了大陆,为大陆的网民所喜爱。“囧”是一个古字,普通网民不大可能知晓它的音和义,网络上最初借用的是“囧”的字形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联想:“囧”字的外框是一个“囗”,像一个方形脸的轮廓,民间称作“国字脸”;“囧”字内里的“八”字型,与民间的“八字眉”契合,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愁苦相或倒霉相,而“国字脸”和“八字眉”则是独具汉语言文字特征的词;“囧”字下部的“ㄇ”与下面横线结合,无疑就是一张“口”。这样,大张着嘴、有着八字眉的一张“国字脸”,就活脱脱地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囧”又与“窘”(jiǒnɡ)字同音,因此,网友又将“囧”字借为“窘”意,“形”与“意”巧妙结合,于是作为流行语的“囧”除具有困惑、为难等意义外,又被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意思,而且在各种语境中,又引申出许多不同的意思,内涵也愈加丰富,大有不用不足以表达内心复杂而丰富情感的味道:(参见图书3,卓越图书网)坐高铁吧,停电了;坐动车吧,追尾了;乘飞机吧,晚点了;坐大巴吧,自燃了;开车吧,路淹了;乘地铁吧,电梯倒行了;看篮球吧,姚明退役了;看国足吧,老挝2:0领先了;吃拉面吧,有毒了;捐个款吧,钱都买玛莎拉蒂了。现在玩的就是心跳,一直玩到你心不跳为止。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注——整理自网络)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网民除了惊愕得大张着嘴,就是一脸的郁闷和无奈,直至无语……怎一个囧字了得!

图3 图书《囧人囧事集结号》封面



图4 古字今用报纸截图
各种以“囧”命名的网站、贴吧如雨后春笋,有“囧客”—囧人囧事聚集地;有“囧吧”;“囧东西”——囧图囧文囧视频各种雷人囧事尽在其中……网络上的“囧文化”蔚然成风。

于是乎,大陆的网民调动起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群体的力量,开始了网民自发的汉字“考古大发现”,从数以万计早已作古的汉字中,挖掘出更具有直观表现力的字形,并赋予它们以新含义,使其再生。列表举例如下:



表中这些字的网络意义,有的与其古义相关,如“兲”“嘂”“奣”“炛”,但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兲”喻指“王八”,“嘂”借指回帖中的“板凳”;多数是与其古音、古义没有直接的关联,被赋予了全新的网络意义和用法。如“槑”的古义同“梅”,名词,清代龚自珍就有《病槑馆记》,现在表示很傻很天真;“靐”的古义是“雷声”,名词,现在表示很雷人、超雷,是形容词。而它们的网络意义和用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与这些古字的构成字形直接相关,在使用中,网民不太关心这些字的字音、字义是否合拍,尽管网上也有许多人发帖征询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在这一点上,与前面提到的“囧”可谓是殊“字”同归,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槑”从字形上看,是由两个“呆”字组成的,于是网民借其表示呆而又呆,自然就是很傻很天真了;“靐”是由三个“雷”构成的,如果某人某事的雷人指数超乎寻常,自然是雷声滚滚,“雷人”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是“靐人”;在网络上火一把还嫌不够的话,要想大火、特火,那就只有“燚”才能诠释其火的程度。(参见上图4,《彭城晚报》2010年4月8日A12)光有古字还不够,网民还到方言用字中寻宝,于是,嘦()、嫑()圐圙(kūlüè)等,也开始行走于网络。前两个方言字,不用解释,相信大家也能说得出它们的意思,两个合音合意字,自然一个表示“只要”,一个表示“不要”。后面的两个字是蒙古语“库伦”的旧译,指围起来的草场;网民同样用构成这两个字的字形,去掉外面的“囗”,内里分别由“罒”“方”“八”“面”构成,于是网络把它用作一个成语:四面八方。如何看待这些起死回生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古字和方言字?不同人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行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来评判其优劣,甚至限制其使用,因为网络传播有其独特性,它是以视觉传播为主要特征有大众传播媒介,平面阅读与计算机功能结合,造就了网络的读图时代,同时它又是一个众生喧哗的娱乐平台,在网上“一切皆有可能”。

图5 社会热点造字截图

图6 民俗画“招财进宝”
实际上,这些古字、方言字真正在日常生活流行开来的并不多,无非就是“囧”“槑”等,而多数出现在前几年风行而今式微的火星文中,让这些汉字得到再利用,吸引一些年轻人的眼球,不也是件好事吗?图5就是一个大学生创作的“作品”,(一元一国学网:大学生用社会热点造字,非创意仅供娱乐),你或许能从中读出什么,或许你也能从民间传统中找到它的影子!(参见图6,百度图片)

本文来源:于根元主编:《新编语言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略有删节。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

作者简介:

汪磊,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语言学科带头人,语言学及语言应用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负责人;现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字词语篇”栏目主持人、《语言战略研究》期刊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郭全生,汪磊教授2009级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语言的故事
内容简介
《新编语言的故事》由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主编。参加编写的有著名语言学家韩敬体教授等老一辈学者,多数为中青年作者。著名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为这部书作序。《新编语言的故事》是一部语言学普及读物,全书收入了百余篇短文,就语言学的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有较强的可读性。这部书的主编于根元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同韩敬体、张朝炳主持编写了《语言的故事》,先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当时改名为《语言漫话》)、东方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发行量很大。这部书为《语言的故事》的续编,不仅沿用了《语言的故事》的有关编写体例和思路上的优点,更加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立足新世纪,具有更多的时代感,做到了雅俗共赏。

语言服务微信号:Language-service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