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汪磊:一个笑脸一个世界——:-) 的故事

汪磊 语言服务 2020-01-18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时下,在许多公共场所,在各式各样的告示牌上,或是在异彩纷呈的广告上,你会常常看到一张满月型的脸上,两个圆圆的或是弯弯的眼睛,一个上翘着的大嘴,向人们送出欢笑、传递着爱意……(参见下图1,百度图片)

图1 公益广告中的笑脸符
笑是人类最基本的表情,与生俱来,亘古通今。国外的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类的“笑”可能比人类的语言还要早几百万年;国内的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曾在《谈笑》一文中,用简约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笑:微笑、浅笑、娇笑、妍笑、含笑、苦笑、傻笑、憨笑、假笑、佯笑、谄笑、冷笑、大笑、狂笑、奸笑、狞笑,还有哑然失笑、仰天长笑、回眸一笑、相视而笑、胁肩谄笑、嫣然一笑、捧腹大笑……不一而足。而前面所提到的笑脸符形式,历史却不长,并且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

互联网无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为伟大、最具革命性和创造性、又最具颠覆性的一项发明,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想。与此同时,它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距离,远在千里之外,甚至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凭借着电脑键盘的输入、字符的跳动,彼此就可以畅快地交谈,而人与人在面对面或电话交谈时一声的叹息、会心的一笑,完全隐匿于跳动的字符背后,网络上的语言交流一下子变得冷冰冰的,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活灵活现,就像《纽约人》刊登的漫画式黑色幽默所描绘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参见下图2,百度图片)



图2 《纽约人》杂志漫画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都是由无声的体态语言来传达,比如一笑一颦、举手投足、服饰打扮、空间距离等都会传递出某些信息,所以麦克卢汉才会说“媒介即信息”。而当人们最初走进由无数台计算机构筑的网络世界时,曾经熟悉而不可或缺的无声语言消失了,人们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了,该如何应对这毫无声息的世界呢?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互联网使用之初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吧。那时候,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电子公告板是大家交流信息的新玩意儿,师生们常在上面讨论学术问题、发布寻物启事或者聚会通知,时不时也会讲几句搞笑的话,而有些教授却总是看不出其中的幽默,以科学的精神颇为认真地争论起来,一个有趣的帖子往往这样被淹没在对事实的辩论之中。无奈之下,大家商量不如以后在“笑话帖”前面加个#或者&什么的符号,免得有人再当真。一天上午,30多岁的语言技术和人机互动研究教授斯考特·法尔曼(Scott·E·Fahlman)端坐在办公室里,眼睛盯着键盘,来回扫视那些字符,却没有发现一个长得有趣点的。或许可以用几个字符来组成一个笑脸,他灵机一动,把冒号、连字符和左括号敲在了一起,组成:-),偏转过头来看,就像一个笑脸;把左括号再换成右括号,就像一个皱着眉头的脸:-( 。于是,他发帖建议大家把那个笑脸符放在信息里,作为笑话的提示。结果,第二天这个符号就在学校的公告板和邮件里传开了(参见下图3,百度图片)网上交流也变得更具有人情味儿了。

图3 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和他的笑脸符

图4 腾讯QQ表情框截图
而直到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九十年代,笑脸符才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成为网络世界最为心爱的也是最有爱心的符号,而大受欢迎,这是法尔曼先生所始料不及的。此后,人们以它为蓝本,人们利用各种键盘符,创造出一些新的表情符号,如:眨眼睛的;-)、俏皮吐舌头的:-p、哈哈大笑的:-D、还有更为简洁的:),等等。计算机生产商们也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在键盘上自动生成的表情符号,你只要输入:-)或:-(,电脑就会为你转换出 J、L,人们再也不用偏着脑袋看了;很多即时通讯软件,像MSN、腾讯QQ,还有各式各样的网络论坛上也都纷纷设置了表情图标(参见上图4)来弥补网络交流中无声语言形式的缺失。你只要点击相应的图标,对话框或帖子当中就会出现你想要的图标,那一个个生动传神的表情符号,可以帮助你表达语言符号之外的各种情感,网络世界又多了一种现实世界日常语言交流中难以实现的表达手段,网络交流也平添了许多乐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地的网民纷纷加入网络表情符号的创作与创新行列,创造出千奇百怪、姿态万千、蔚为大观的表情符号,有主创于日本的“颜文字”(参见下图5,百度图片)有发扬光大于台湾的Orz系列(参见下图6,百度百科)创作于本土的仅用于QQ聊天的表情符号就不下百种,有网友十分喜爱的悠喜猴系列、兔斯基系列、洋葱头系列、小P孩系列等,还有数不胜数的网友即兴创作。



图5 颜文字对照版



图6 Orz系列截图
如今,网络表情已经成为网络交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且走进了手机短信,走出了互联网,行走于现实世界了。有意思的是,法尔曼先生的“笑脸符之父”的身份,直到20年后才被最终确认。卡耐基大学的毕业生、微软雇员麦克·琼斯为此花了半年时间,动用了数位学校员工和学生,从陈旧设备中“考古”一样地“挖”出了那个笑脸:法尔曼教授在一个讨论网络幽默的限度的帖子当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笑脸符号,时间是1982年9月19日11点44分(新浪网:寻访网络表情之父:笑脸符号今年25岁)法尔曼先生和他的笑脸符带给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欢笑,也就从那一刻开始了。

本文来源:于根元主编:《新编语言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略有删节。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作者简介:汪磊,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语言学科带头人,语言学及语言应用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负责人;现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字词语篇”栏目主持人、《语言战略研究》期刊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新编语言的故事
内容简介
《新编语言的故事》由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主编。参加编写的有著名语言学家韩敬体教授等老一辈学者,多数为中青年作者。著名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为这部书作序。《新编语言的故事》是一部语言学普及读物,全书收入了百余篇短文,就语言学的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有较强的可读性。这部书的主编于根元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同韩敬体、张朝炳主持编写了《语言的故事》,先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当时改名为《语言漫话》)、东方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发行量很大。这部书为《语言的故事》的续编,不仅沿用了《语言的故事》的有关编写体例和思路上的优点,更加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立足新世纪,具有更多的时代感,做到了雅俗共赏。

语言服务微信号:Language-service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