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究】“双一流”建设反思与前瞻

刘小强 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21

专题研究


  “双一流”建设反思与前瞻


特约主持人:刘小强(南昌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话语: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年代,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不但是“国家公器”,也是“国之重器”“镇国神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双一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发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2020年是“双一流”第一轮建设周期期满之年,也是“三步走”目标中第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之年。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不但要对“双一流”建设的成果进行盘点,更要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制度和模式进行反思。反思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往回看”,在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后来重新考量当初政策制度的得失与成效。“回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下一周期的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二是要“往下走”,在宏观研究之后要“下行”到“双一流”建设的微观过程和细节中去。“细节决定成败”,对微观建设过程的研究和思考是实现最终宏观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专题的三篇文章正是立足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围绕反思“双一流”建设这一重要主题来撰写的,其中刘小强、胡娟的文章涉及的是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和教师聘任评价,可以看作是“往下走”的尝试,王建华的论文是对当初政策进行的检视,可以看作是“往回看”的努力。我们认为,无论是“往下走”还是“往回看”,都一定会对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建设实践有所裨益。


摘要一览




1


从自由的学科建设走向有组织的学科建设

——知识转型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转向

刘小强 蒋喜锋摘要:在知识转型背景下,学术自由不断“萎缩”。今天的一流学科建设处在内外双重的约束之中。一流学科建设不只是自由的学术,更要遵从科学、政治和市场等多元逻辑,充分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走向有组织的一流学科建设,要强化行政力量对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组织;强化作为行政负责人的院长的组织领导;强化绩效考核的推动和督促。关键词:学术自由;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知识转型

者简介:刘小强(1977—),男,江西湖口人,博士,南昌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


“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检视

王建华摘要:在一流学科建设中通过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的政策,并坚决执行,对于一流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现有政策框架下,“双一流”建设面临规模过大、目标广泛、建设周期短、突出绩效评价等政策约束,学科发展容易陷入过度追求排名与短期效应的窠臼。为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有必要对“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政策的非预期效果进行必要的检视,以为相关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检视

作者简介:王建华(1977—),男,河南息县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3


“双一流”建设中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改革反思

胡娟摘要: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改革是“双一流”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工作,目前一些高校采取了“准聘长聘制”等类似于国际先进经验的改革措施,但目标更加绩效导向,评价方式也更加工具主义。论文通过比较德国和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模式之间的“变”和“不变”,得出两种模式的共同经验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大学都要提供一个这样的制度环境,就是有一批人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从不断关注较低层次的问题中摆脱出来,将其集中在一些具有超越性的问题的研究上来。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和评价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刺激学者们的竞争意识,快速催生各种有显示度的一流指标,而是要建立起一个鼓励静水深流的学术环境。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

作者简介:胡娟(1972—),女,江西安义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本专题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32~56页。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单篇全文,敬请关注。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