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扎堆纪念古人的“噱头会”该休矣

朱浙萍 央视网评
2024-09-06


自媒体报道中的网络截图

“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 “纪念张飞诞辰1855周年”……


据报道,近年来,不少地方打着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文旅IP的旗号,纷纷选择从古人“下手”,兴师动众“纪念古人”,引发社会关注。一些自媒体为了嘲讽这种现象,甚至杜撰了“纪念潘金莲开窗950周年”“纪念孙悟空诞生1000周年”等事件,让人啼笑皆非。


首先必须承认,纪念古人是一项重要且值得尊重的工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涌现出难计其数的优秀历史人物。纪念他们,是为了慎终追远、传承文化、凝聚人心。另外,在地方文旅内卷大背景下,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广泛宣传,也有利于促进文旅融合,加速地方文旅IP出圈。


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展纪念古人活动,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创新之态传承文化。为何纪念、值不值得纪念、怎样纪念等,都得“师出有名”,实事求是,绝不能任意为之、哗众取宠。


反观一些地方的古人纪念会,看似充满历史文化气息,实则形式大于内容,噱头大过内涵。有的不惜“挖地三尺”,将一些 “沾亲带故”的历史名人、神话传说人物,搬上各种纪念会,连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人物也被“隆重纪念”。有的随便扯一个古人“托孤”“诞辰”“仙逝”等为噱头,就能一本正经搞个学术研讨会。


比如2022年,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夔州博物馆发布征稿启事称,拟定于2023年4月至6月召开“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就遭到舆论质疑。正如有学者所言,硬要从一个历史典故中挖掘出“文化意蕴”“现代价值”“人才思想”“政治格局”等,未免有些牵强附会、过度阐释。会议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没有举办。


这些纪念古人的“噱头会”,打着学术研讨的旗号,肤浅解读历史文化,遭到公众吐槽,甚至为人诟病是“巧立名目”浪费公帑的形式主义。这种缺乏内涵底蕴的会议层出不穷,不仅削弱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对历史的尊重,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某些层面对于文化传承的浅薄理解和功利心态。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下,把历史人物当做文旅营销的噱头, 过分强调“眼球经济”,迷信制造话题、炒热IP。但实际上,无论是生硬魔幻的古人纪念会,还是无厘头的名人故里争夺战等,不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最后往往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大方的同时,造成文化价值贬损,地方形象受损。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扎堆的“噱头会”该休矣。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加强对这类会议的办会审批、过程监管、会后评估等,避免其成为“巧立名目”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破除重旅轻文观念,在推动文旅融合时,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通过举办有深度、有质量的文化论坛、研讨会等,提升地方文化的软实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才能真正凸显城市的品格和气质,成为吸引群众“到此一游”的动力。


此前报道:

纪念潘金莲开窗950周年?“噱头会”玩得有点烂



“我爸找的高考志愿规划师错过了填报时间”

国家奖励的800万奖金咋花?李德仁院士的回答很干脆

藏在评论区的暗广,赌你看不出来!



 监制李绍飞

      编辑吴明泽       

 审校雅虹 

 来源潮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网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