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湾行会:石湾缸瓦“二十四行” ,顶峰时期“三十六行”

c2000
2024-08-31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来源网络]


石湾缸瓦“二十四行”

顶峰时期“三十六行”


石湾缸瓦“二十四行”,说的是那些生产产品的行会。实际上到清末民初,石湾缸瓦的鼎盛时期,不只是二十四行的,除了直接做产品的行会外,还有其他辅助分工和后来增加的产品行会,民国达到顶峰,变成三十六行。`



石湾陶业行会初时是有很多好处的,有秩序有规矩,对保证陶业稳定发展是有用的;但也有局限,就是自我保护,自我封锁。特别越到后面,这种局限性就越明显。原本是为了自己保护自己,后来慢慢就变成大家勾心斗角,互相争斗。


现在我们说石湾缸瓦“二十四行”,说的是那些生产产品的行会。实际上到清末民初,石湾缸瓦的鼎盛时期,不只是二十四行的,除了直接做产品的行会外,还有其他辅助分工和后来增加的产品行会,加起来三十六行。刚才说了,明代石湾缸瓦已“初分八行”,就是大盆行、埕行、边钵行、横耳行、钵行、白釉行、黑釉行、扁博行。到清代变成二十二行,其中有大行、中行、小行。民国达到顶峰,变成三十六行。


  石湾陶业行会组织产生于明代,一方面是手工业生产在当时得到发展;更直接的一方面,是行业自身的发展。就是生产规模扩大了,产品分类和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密,从业人员也多了,人一多,没有秩序没有规矩就会乱,所以各个行业就组织起来形成了行会。行会的功能,《石湾陶业考》说了,就是要“内而厘定行例,以杜内部之哄争;外以树立团体,以杜外界之滥入”。换句话说,行会就是一个对内起规范作用,对外起保护作用的行业体系。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每个行会只能做一个种类的产品,不能兼造仿造,这样就杜绝了行与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对于各个行会来说,各行有各行的行例,比如入行要交行金,入行后做工才能拿工钱,严守本行的技术秘密等等。行会还是一种互助团体,听我们石湾的老一辈说,有些行会有工友过身(去世),都有保证金给工友的家属;有一些行会,工友失业还有一点救济金,但是这个情况可能不是很多。


  石湾陶业行会初时是有很多好处的,有秩序有规矩,对保证陶业稳定发展是有用的;但也有局限,就是自我保护,自我封锁。特别越到后面,这种局限性就越明显。原本是为了自己保护自己,后来慢慢就变成大家勾心斗角,互相争斗。


  我就曾经见过一个行会争斗,大概是我几岁的时候,就是黑釉行和我们钵行之间的一个争斗。当时在我们住的水部村,绝大部分是做钵的。有一天,黑釉行一帮人拿着棍子过来。因为我们当时做了一些四方钵,黑釉行的人就说我们仿造了他们的一个产品,叫四方盅的,要来扫我们的场。他们做的那个四方盅是四方的,有四个角的,我们做的那个四方钵,就把角撤掉,变成了八个角。他们一看到我们做这个东西,就要过来把它们打烂。结果他们过来,也就是吵了一通,没有打烂什么,虚张声势一下就走了。他们虚张声势,我们这边也虚张声势。我老豆回到家,故意把家里的东西搞乱,特意让我老母(母亲)出去说她躲到柜子里去不敢出来。就是做一个假局,让大家觉得他们来我们这里是抢东西的,是打家劫舍的。后来这事也不了了之,我们那个四方钵还是继续做,因为我们已经去掉四个角了,他们也不能真拿我们怎样。


  行会还承担一个活动组织的角色,就是每一年的“陶师诞”活动,大部分都是行会组织的。对我们细路仔(小孩子)来说,这是最高兴的了。“陶师诞”有两个,春天一个秋天一个,秋天是最盛大的,有“饮行”,年景好的话,还有“过秋景”。当时在石湾,一年最黄金的时候就是秋天。春天是很惨的,有一句话叫做“捱罢春天捱水大”,缸瓦做好坯是要太阳晒的,但是这边春天要下很多雨,一下雨就完蛋了;“捱水大”,就是说夏天一来洪水爆发,水一浸,石湾也是要遭殃的,也要捱穷捱苦的。“捱罢春天捱水大”的下一句是“五穷六极七返苏”,就是五月很穷,到六月就更穷到极点了,七月才开始复苏。七月过完,就是秋天。秋天一到,大家就可以聚在一起“饮行”了。


  “饮行”实际上就是聚餐,就是行会组织的行会聚餐。当时都是要各自给钱的,大多都是老板出钱,有一些行业工人也要给。“饮行”之后就是“过秋景”。“过秋景”是很热闹的,是全镇都参加的大型活动。就是各个行业拿出自己制造的产品,组成游行队伍,从陶师庙出发,一路游完全镇。比如茶壶行,就弄个很大的茶壶,比真正用的要大好多倍,然后拿去游行展示。那时候石湾是中心,其他周边农村有一些跟我们石湾有亲戚关系的都过来看热闹,看完有些回去有些就直接睡亲戚家,看完“过秋景”又参加宴会,搞得好热闹。


  我老豆希望我多见识世面,每次“饮行”都带我去。每次老母都塞一个盅给我,偷偷跟我说,你代老母去吃,要吃饱啊,吃完了把吃剩的菜拿回家。当时家里是很缺吃的,女人一般也不会去参加“饮行”和“过秋景”这种公共活动。


  当时石湾对女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有点性别歧视的。当时行业有一些禁忌,都是把女人当作不吉利的东西。比如说女人是不能去灶上的,是不能跨过龙窑的,特别是怀孕的女人。还有就是装灶的时候如果碰到女人,就是不好的意头(兆头)。做缸瓦的都知道,装灶是一道很重要又很容易出问题的工序,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泥坯,又是成形,又是上釉,最后就要装灶了,但是产品一装进去,不好彩(运气不好)的话就会在里面塌了烂掉。那些做大件的,比如做大缸的,一般都很稳都不会塌;但是做小件的,比如我们做的钵头,是一只一只垒上去的,是很容易塌的。如果刚装满窑要点火就看到女人,特别是怀孕女人,这个意头就非常不好了。这时候装窑的人就会说:“大吉利是(大吉大利)啊,大吉利是啊……”出灶时没出事就好,出事的话肯定又要骂了:“哎呀,都是因为那个衰婆,那天看见她,就知道没什么好事!”


  旧时女人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不高,又加上做缸瓦都是体力活,靠男人的多,所以就歧视女人。前面跟你们说的那些“公仔女”“煲婆”,其实也是一种歧视的称呼。因为女人没有力气,只能捏捏公仔,印一下茶煲。这种活产值低,也不用多少体力。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石湾的陶瓷缸瓦,就只有公仔了。旧时的石湾是不一样的,旧时是日用缸瓦的天下。


  但是你要我说现在有什么可惜,就说现在二十四行没了,旧时很多缸瓦产品没了,是不是很可惜?可惜是可惜,但是想想也没什么。这世界就是这样的啊,老话讲时势轮流转嘛,一样东西兴了,一样东西就没了,这很正常的。


  现在要是让我们回到过去,再用人力来生产,我们也是不愿意的。我是做过缸瓦的,知道那种苦。在厂里面的时候,我是做拉坯工序的,我们做钵头的拉坯要用一个转车,是用人力在上面蹬让它转起来的。师傅拉坯,我就负责蹬车。蹬几下又要把钵拿起来,然后又蹬,又把钵拿起来。我就是个十四岁细路仔,整个早上就像机器人一样重复一个动作,不停地蹬车起钵,蹬车起钵。天冷的时候最惨了,因为都是光着脚蹬车的,那不是什么长萝卜脚的问题了,就是蹬到这里(指脚底板)都穿了。


  说实话,在厂里蹬车的生涯,对我来说是不堪回首。换了现在的年轻人,做三天就挺不住了,撒手不干了。以前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了,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别看现在好像流行用一些老古董老东西,一旦让你用回缸瓦,煮饭煮菜用缸瓦,盛饭吃饭用缸瓦,甚至像我跟你们讲过的,像以前石湾人那样,装衣服都用缸瓦,你未必习惯得了。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百六十行都挡不住,分工越来越细,您想一下,仅佛山石湾这个制作陶瓷的小地方,行会竟然很早就分了二十四行,到了民国,就有了三十六行,呈现增长态势,由此看出,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分工有效的保证了陶瓷市场的秩序,各行会按照自己的市场需求决定本行会的从业人员和生产规模,做到有序竞争,相互不能越界,各自看好自己的资源,守护好自己的市场,保护好自己的产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以想象,在上古时代,慢慢形成的这个市场机制,有效的杜绝了无序化生产的粗放式生产和经营,很有些早期集约式经营的萌芽,看到这儿,不由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的高超智慧,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市场机制的合理性,也是值得我们现代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吸取和借鉴的!看了这个陶业二十四行馆,让人对旧中国的行会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为,这也是中国的国情之一。


石湾行会

01

金箱行,堂名德庆堂。

主要制作瓦棺、聚宝盆、神像等。


02 

缸行,堂名陶明堂。主要制作大小缸类。包括糖缸、茶缸、双釉缸、粥缸以及沙塔、萝卜塔、龙埕等。


03

塔行, 堂名翠贤堂.大小塔类,多数为底宽而平的坛子(广东人称坛为“塔”)。包括内外不上釉的文塔、粉塔、糖塔,以及盛豆腐乳的南乳塔等。


04

缸行,堂名陶明堂。主要制作大小缸类。包括糖缸、茶缸、双釉缸、粥缸以及沙塔、萝卜塔、龙埕等。


05

埕行,堂名五社埕行。主要制作酒埕、油埕、蒜头埕等大小埕类。


06

缸行,堂名陶明堂。


07

白釉行,堂名浚明堂。主要制作各式枕头、筷子筒、痰盂、水洗、笔筒、饭鼓和各种小盆、小罐、小罂等。品种有200多个。产品最初以内上白釉为标准,故称为“白釉”。后来兼上其他釉色,产品外多上绿釉。


08

钵行,堂名永照堂。主要制作大小钵头。最大的是双顶钵,最小的是蒸钵仔糕用的糕钵。


09

大盆行,堂名陶艺堂。主要制作大小盆类。包括黑釉、黄釉以及砂盆、大黄埕等。由于行头较大,故又以地区分为“海口大盆”和“水巷大盆”。


10

水铫行,堂名陶宝堂。主要制作盛酱料、装水用的容器等。


11

古玩行,同庆堂。 主要制作美术陶瓷,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等系列。人们爱称石湾美术陶瓷为石湾公仔,故又称为“公仔行”。


12

大冚行,堂名陶庆堂。主要制作大小瓦樽、饭唛、无釉花盆等。该行主导产品为瓦樽,用匣钵套烧,石湾人称匣钵为皮.。本是窑具的皮冚,制成瓦盆作为产品,故称为“大冚行”。


13

古玩行,同庆堂。主要制作美术陶瓷,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等系列。人们爱称石湾美术陶瓷为石湾公仔,故又称为“公仔行”。


14

黑釉行,允贤堂。各种企盅、平盅、瓶、樽、墨碟、乳钵、油壶等200多个品种,产品大多数上黑釉,故称。


15

边钵行,堂名保业堂。主要制作大小饭煲。因饭煲口内有沿边,煲状似钵,故称为“边钵”。


16

高博行,堂名陶义堂。主要制作化工和农用的不上釉的大小容器。与“扁博”相比,其产品肩膊位置较高,故称为“高博”。


17

横耳行,堂名陶熙堂。主要制作大小粥煲。因煲耳(把手)在煲身横出,故称为“横耳”。


18

扁博行,堂名陶庆堂。主要制作盛潲水用的各类容器,又称“猪煲”。


19

生金行,堂名其余堂。主要制作收藏尸骨用的坛子,俗称“金塔”。其产品胎质较薄,故又名“薄金”。

 

20

红釉行,堂名卿云堂。主要制作祭祀用具。包括宝炉、烟灯、烛台以及莲子罂等。产品多数上红釉,故名。因多为低温烧制,又称为“甑釉”。


21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22

尾灯行,堂名明艺堂,主要制作香炉、烛台、灯盏等祭祀用品。


23

茶煲行,堂名陶裕堂。主要制作大小茶煲。


24

茶壶行,堂名陶本堂。主要制作各种茶壶、茶杯。包括白身茶壶、青花茶壶和红泥茶壶等。


25

盏碟行,堂名联庆堂。主要制作各种埕的封口盖,以及油盏等。


26

花盆行,陶艺堂。各种花盆、栏杆、花窗、瓦脊、水垌等。现代的园林陶瓷、属花盆行范围。过去曾划分过有“瓦脊行”和“洋瓦行”


27

电具行。主要制作电器安装用的各种瓷具,又称“电瓷”。


来源:《石湾陶瓷口述史》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